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广东省广雅中学2017届高三综合测试三(5月)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5-29 19:18
2017年广东广雅中学毕业班综合测试(三)语文参考答案
1.B (“同时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会随之消除”错误,原文是“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原文的“甚至”是递进关系,选项的“同时”表示并列关系。)
2.A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交融的物联网……”错误,原文是“互联网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
3.B(“互联网+”模式中的互联网不再是一般意义的工具,它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这对矛盾中,已上升为主体。在A、C、D项中,互联网主导了传统产业的运作,而不是传统产业主导互联网。在B项中,互联网仍旧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是传统产业主导互联网。)
4.D(A.“我”觉得世界丑陋无比的原因,不仅是丢了母牛和天气不好,更主要是对身为农夫的命运不满。且“天气不好”是“我”的主观感受,并非实情。B.老头儿并非是“为了改变‘我’看世界的眼光”而与我搭讪。C.老头自始至终都没有挑起事端的意图,“我”纯粹是因为主观感受而将怨气转至老头身上。)
5.①描写了冬天冰冷的天气,凌冽的东风、恶劣凌乱的乡间景象。②渲染出压抑浑浊的气氛。③衬托出我恶劣糟糕的、烦闷怨怒的心情。④为后文“我”与老头儿的交谈勾勒背景。⑤与标题“好天气”形成对照/与后文老头儿的平静乐观形成鲜明对比。(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6.①瞎与不瞎,不在于眼睛,而在于心灵。老头儿虽然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心灵却能感知到无处不在的美。所以老头儿并不瞎。②这句话也暗含了对“我”的讽刺和批评。“我”虽然身体健全,眼睛不瞎,心灵却丧失感知美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比失明的老头儿更瞎。③这句话卒章显志,揭示全篇主旨,启示我们要保持心灵的明亮,不仅要用眼睛去看世界,更要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感知世界之美。(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7.C (原文中“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的是文人写意画,而不是宣纸。)
8.BD (B选项中“水墨落纸如雨入沙”体现的是宣纸的润墨性强的优点。D项中,现代工艺降低了宣纸的质量。)
9.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②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催生了一批书画大师。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
[5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宣纸的特性1分),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对书画的作用1分)。②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1分),催生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大师(1分)。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宣纸的特点1分),利于书画作品的永久保存(对书画的作用1分)。
(2)参考答案6个小点,答对1点1分,答对5点得5分。答案中只写到“书法”或“画”,不按题目的要求写“书画”的,在答案总分中扣一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0.A (“邀割”是“要求割让”的意思,不要断开;“议”作“集廷臣”的谓语,不要断开;“十九”修饰前面的“以为当与者”,不要断开。)
11.D(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2.C (“两朝皇帝……亲自下旨褒奖”与原文不符,只是“大观”朝在沧州治水受到皇帝下旨褒奖。)
13.(1)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是真实的。(获、执、抑、以为各1分,句意1分)
(2)(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待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从、遮、遂、去各1分,被动句1分)
参考译文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凭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廷大臣商议,认为应当割给金兵三镇的人占十分之九,唐恪听从他们的意见。使者已经出发,这时各路勤王的部队才聚集京城周围,唐恪就命令他们停止前进,都回师而去。等到金兵逼迫城下,唐恪才开始后悔,就秘密地对皇帝说:“唐朝从天宝年后屡次失去京城又复兴的原因,是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现在应该效法景德旧事,留太子居守京城,而皇上您西迁洛阳,占据秦州和雍州,亲自率领天下的人征讨,从而争取复兴国家。”皇上将要听从他的建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用苏轼的现点,说周王朝之失算,没有比东迁更严重的了。帝幡然省悟,改变主意,以脚跺地说: “现在应当以死守社稷。”提拔何栗为门下侍郎,唐恪的计策不被采用。
 唐恪跟从皇帝巡城,被都城的人拦住击打,唐恪策马快跑才得以脱身,于是就呆在家里请求辞去官职。继而御史胡舜陟弹劾他的罪行,说:“唐恪的智谋不足以经营筹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皇上就让何栗代替他做宰相。 
14.BD(B项“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D项,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15.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3分,意思对即可)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3分,意思对即可)
16.(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每答出一空给1分,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17. 【答案】 A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
  A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句意是指“工作细节”,不合语境。D项,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只能用来形容人,不能作“话题”的定语。B项,蚌病成珠:指珍珠由蚌痛苦孕育而成,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C项,举步维艰:举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也可形容处境。E项,积不相能:表示双方长期互不亲善,不和睦。
18.【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
(A项,成分残缺,应在“研究成果”后面加上宾语中心语“的阅读方式”。B项,句式杂糅,“根据……”和“……显示”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可删去“根据”或“显示”一词。D项,主客体颠倒,应改为“广大医疗机构经营者对取消医疗药品加成的制度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
19.【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E。
     本文段围绕着“朗读剧”为话题展开。文段先明确了朗读剧的概念。第③句和第⑤句,分别对应概念中的“文体与教学相结合”的表述,分别从文体与教学两方面阐述内容。第①句对应前文“一方面……,有利于”的句式表达,进一步表明朗读剧在教学方面的特点。“也就是说”一句,表明下文是对前文的进一步解说,第②⑥句,遵循“从读到听”的原则。第④句“共同”一词,对应下文“共同展开”的表述。故选B。
20.【参考答案】
①你是旅行团成员还是自由行的旅客呢?
②你应该在当地警察局报警备案并开具证明
③你带着护照丢失证明来使馆办理,15日后即领取
【6分,每条横线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21.【答案示例】(5分)
序号:②  修改:语义重复,可删去“成绩一流”或“数一数二”
序号:③  修改:搭配不当,可将“遵守”改为“信奉”
序号:⑤  修改:成分残缺,在“学校学生会主席身份”前加上介词“凭”或“以”
序号:⑥  修改:语序不当,“多次”应放在“策划”前面
序号:⑧  修改:语言不得体,可改为“请认真考虑他的申请”
     [ 5分。每句1分,序号与修改正确才得分。]
22.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