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5-27 08:28
荆州中学2016~2017下学期高一年级五月阶段检测语文卷答案
1.C
【解析】原文是“疑系张冠李戴,将沈成大误作沈彤”,选项把推测转述成了事实。
2.D
【解析】原文是“清理《清史稿•儒林传》之讹误”,并没有说要“另起炉灶”“重写”。
3. B
【解析】腐朽的历史观念是吕留良等人不被入传的原因,而非入传诸人学术履历上出现错漏的原因。
4. CE
【解析】A项,虽都是广告,前者是针对普通人群,后者是精英学者,两者并引,更见喝茶之风的大盛。B项,“他们饮茶方式不当,不应贺牛奶和糖”的表述不符合文意。D项,茶中加酒的是巴尔扎克。
5. ①说明西方人的饮茶方式,他们加糖和牛奶,茶味甘甜,只能产生平淡的散文。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作者的观点,中国人喝茶能细味茶中的苦涩,并写出清澈的诗。
6. 第①段是起段,写喝茶的功效。第②段写喝茶的方式,紧承第①段。第3段笔锋急转,写古今中外对喝茶的偏见。第④段表明作者的态度,即喝茶还能益寿延年,可以多喝,与起段相合。这种结构,使得文章张弛有度,又浑然一体。
7. C
【解析】司马光只是没买五十万钱价格的婢女,并不是“不买婢”。
8. ①宅居简陋,盛夏穴处。②恶衣菲食,家无余财。③一生一妻,不蓄妾妓。
9. ①司马光在生活上处处践行俭素理念,与当时的奢华世风始终保持距离。②司马光之所以能以俭素为美,既有家风的熏陶,也有性情的淡泊、道德的坚守,还有志向的高远,以及对奢靡的抵制,对国家的担忧。③司马光以俭素为美,安贫乐道,是他能创造出《资治通鉴》的重要原因,这也使他终成为一代大家。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走出低级趣味,要有博大的情怀。
10. D
【解析】“舍之于家”,即杨玄感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封曲阜县男”,男是爵位。
11. C
【解析】“庶人”不能指太子,李承乾后来被废为庶人,史书追称其为“庶人承乾”。
12. B
【解析】他考中的是明经,明经和进士虽然都是科举的名目,但又有区别。
13. (1)刘焯起初没有礼遇他,颖达请教疑惑难解的问题,多出刘焯的意料之外,刘焯改变仪容对他恭敬以待。(关键词:“疑滞”“改容”)
(2)自己的才华技艺虽然多,还是认为少,仍然向才华技艺少的人求教来增加自己的才艺。(关键词:“犹”“就”)
【参考译文】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颖达八岁就从师学习,每天诵读千余字。成年后,他尤其明悉《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还擅长算术和历法,会写文章。同郡刘焯是名扬海内的学者,颖达上门求教。刘焯起初没有礼遇他。颖达请教疑惑难解的问题,多出刘焯意外,刘焯改变仪容对他恭敬以待。隋炀帝大业初年,颖达应举明经科获及第,授任河内郡博士。当时隋炀帝召集各郡儒学官吏到东都洛阳,命令他们与国子监的秘书学士一起论辩经学中的问题,颖达一举夺魁。那时颖达还年轻,那些先辈宿儒因被他驳倒羞愤怀恨,暗中派刺客害颖达。礼部尚书杨玄感把孔颖达藏匿在府中,因此,他才幸免于难。贞观初年,颖达受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留心各种政务,颖达多次进谏忠言,更加受到太宗的亲近信任。太宗曾问:“《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是说什么?”颖达回答说:“圣人施行教化,是想使人因谦让而愈有光辉。自己虽然有才能,不骄傲自大,依旧向没有才能的人求访能做到的事。自己的才艺虽然多,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然认为少,却向才艺少的人求教来增加自己的才艺。自己虽然有知识却像没有知识的人一样。自己的知识很充实却像知识空虚的人一样。不仅仅匹夫庶人要这样,帝王的德行,也应该像这样。如果处在极其尊贵的地位,炫耀聪明,凭才能和势力压人,文过饰非,拒不纳谏,那么上下就会感情隔阂,君臣之间思想相互背离。自古以来国家的灭亡,没有不是因为这样而造成的。”太宗非常满意他的回答。贞观六年,颖达被任命为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又迁升为太子右庶子,依旧兼国子司业。由太子废为庶人的承乾命令颖达撰《孝经义疏》,颖达根据文章表达意理,增加了正言讽谏的渠道,学者都颂扬他。贞观十二年,拜为国子祭酒,仍旧在东宫给太子讲学。贞观十四年,太宗亲自到国学观举行祭祀先师的释奠大礼,命颖达主讲《孝经》,颖达讲完后,进献,释奠颂》,太宗手诏褒奖赞美他,后来承乾不遵循法度,颖达常常冒犯太子的威严直言规劝他。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颖达说:“太子长大成人了,多次受到人当面斥责他的过失怎么合适?”颖达回答说:“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直言谏劝更加恳切,承乾不能接受。贞观二十二年,颖达去世,大宗特许他陪葬昭陵,赠封太常卿,谥号为宪。
14. CD
【解析】C项,“山河大地拥清辉”不是去年的中秋景色,而是说只要心中月明,大地无处不光辉。D项,全诗没有悲凉之气,有的是深沉的豪迈之情。
15. 第一问:人心具有美善的部分,既是生而固有,又能磨而不损。
第二问:烘托,作者通过大自然阴晴圆缺不定的明月,烘托人心的美善千古不缺,清辉常在;比喻,作者把人心的美善比作明月,能固守内心美善,内心世界光明欢乐,天地山河无处不清辉,化深刻的哲理为生动的形象。
16.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7. C
【解析】①句,《孝经•卿大夫章》有“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思是一个人的言行都符合法度,无须选择,形容一个人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类似于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这个地方属于误用。③句,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都奉之为传国之宝。一言九鼎:一句话重于九鼎,形容一个人说话极有分量。在句子语境下,应该用“一诺千金”。
18.C
【解析】A项,“其原因主要由于”,句式杂糅。B项,成分残缺,应在“西方人”前加上“对于”。D项,结构矛盾,“司马迁……皆入文章”,应该在“皆入文章”前加上“使他们”。
19. B
【解析】“重视超道德的价值”和“接近宗教”是因果关系,可心排除C、D;“孟子有左也有右”与前面构不成转折,因此排除A。
20.①一般来说,①这种说法过于简单③也能欣赏“前往”本身的愉快(意思对即可)
21. (1)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22. 略。
【写作指导】从世界大势来看,开放是大学的方向;从国内情况来看,限制也是大学不得已的举措。从公民权利来看,大学是公共设施,公民可得而入;从部门职能,大学是科研育人的场所,理应有安静的环境……这则材料,对于准大学生来说,是有话可说的,但要说得深刻又不太容易。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