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一13题。 邵伯温,字子文,康节处士雍之子也。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程颐兄弟皆交其门。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亮。 初,蔡确之相也,神宗崩,哲宗立,邢怒自襄州移河阳,诣确谋造定策事。及司马光子康诣闲,怒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公休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康曰:“已诺之。”伯温曰:“怒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从之,必为异日之悔”康竟往。怒果劝康作书称确。康、怒同年登科,怒又出光门下,康遂作书如怒言。怒盖以康为光子,言确有定策功,世必见信。既而梁熹以谏议召,怒亦要熹至河阳,连日夜论确功不休,且以康书为证,熹不悦。会吴处厚奏确诗谤朝政,熹与刘安世共请诛确,且论怒罪,亦命康分折,康始悔之。 章俘为相。俘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会法当赴吏部铃,程颐为伯温曰:“吾危子之行也。”伯温曰:“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相。俘论及康节之学,伯温曰:“先君先天之学,论天地万物未有不尽者。其信也,则人之仇怨反覆者可忘矣。”时俘方兴党狱,故以是动之。h}--谏然。犹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俘不悦。时元枯诸贤方南迁, 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颖昌,或为之恐,不顾也。 除知果州,请罢岁输沪南诸州缓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耀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温人/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 B.伯温人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 C.伯温人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 D.伯温人/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B.登科,唐代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方称登科。后代凡应试得中统称登科。 C.门下,指门客、食客。南朝时称侍中为门下,称给事黄门侍郎为小门下。 D.元佑,是宋哲宗的年号。由于元佑年间是由反对新政的旧党当政,后来的党争中,“元佑”一词又被用来指称旧党及其成员。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韩维等人不止是和邵伯温的父亲交好,而且和邵伯温亦师亦友成了忘年交。 B.邵伯温劝诫司马光之子司马康,守孝期满还没有拜见皇帝,不应绕道去见朋友,可见他不希望司马康去见刑恕。 C.邵伯温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勉,他还亲自去拜访了范祖禹、范纯仁,用自己的行为表现了对宰相章惊的不满。 D.邵伯温不仅学问好,而且很有军事才能,和成都帅卢法原共守剑门,打退贼人,蜀人很是感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恕倾巧,或以事要公休,若从之,必为异日之悔。)5分) (2)除知果州,请罢岁输沪南诸州缓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一15题。 望秦川① [唐]李顺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透迄城阔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软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硕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此诗中指长安一带。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领联中的“净”字和“重”字,将秋色的明净阔朗,长安城的庄重肃穆,传神地点染出来了。 B.本诗前两联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不言秋而秋色自现,描绘出一幅萧瑟、苍凉的画面。 C.颈联写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卜了一层寒冷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清冷之境。 D.尾联中的“霜露”,既指自然界中的霜露,也指自己在官场经历的风霜雨露;“凄其霜露浓”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 E.本诗情景交融,对秋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强烈不满。 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作者将蚓叫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2分)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方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2分) (3)“月”是我国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李自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 , ”来表达与友人离别的愁绪。(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