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云客谓众曰:“此地有无隐庵,极幽僻,君等有到过者否?”咸对曰:“无论未到,并未尝闻也。”竹逸曰:“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向曾一至,已坍废,自尺木彭居士重修后,未尝往焉,今犹依稀识之。如欲往游,请为前导。”步行而往。 由上沙村过鸡笼山,忽流泉阻路不得进。有三五村童掘菌子于乱草中,探头而笑,似讶多人之至此者。询以无隐路,对曰:“前途水大不可行,请返数武,南有小径,度岭可达。”从其言,南行里许,渐觉竹树丛杂,四山环绕,径满绿茵,已无人迹。竹逸徘徊四顾曰:“似在斯而径不可辨,奈何?”余乃蹲身细瞩,于千竿竹中隐隐见乱石墙舍,径拨丛竹间,横穿入觅之,始得一门,曰“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喜曰:“非君则武陵源矣!” 山门紧闭,敲良久,无应者。忽旁开一门,呀然有声,一鹑衣少年出,面有菜色,足无完履,问曰:“客何为者?”竹逸稽首曰:“慕此幽静,特来瞻仰。”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少年笑曰:“茶叶俱无,恐慢客耳,岂望酬耶?” 山门一启,即见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庭阶石础苔积如绣,殿后台级如墙,石栏绕之。循台而西,有石形如馒头,高二丈许,细竹环其趾。再西折北,由斜廊蹑级而登,客堂三卷楹紧对大石。石下凿一小月池,清泉一派,荇藻交横。堂东即正殿,殿左西向为僧房厨灶,殿后临峭壁,树杂阴浓,仰不见天。 星澜力疲,就池边小憩,余从之。将启盒小酌,忽闻忆香音在树杪,呼曰:“三白速来,此间有妙境!”仰而视之,不见其人,因与星澜循声觅之。由东厢出一小门,折北,有石蹬如梯,约数十级,于竹坞中瞥见一楼。又梯而上,八窗洞然,额曰“飞云阁”。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倚窗俯视,风动竹梢,如翻麦浪。忆香曰:“何如?”余曰:“此妙境也。” 忽又闻云客于楼西呼曰:“忆香速来,此地更有妙境!”因又下楼,折而西,十余级,忽豁然开朗,平坦如台。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周望环山,较阁更畅。忆香对太湖长啸一声,则群山齐应。 询少年何以冷落至此,曰:“四无居邻,夜多暴客,积粮时来强窃,即植蔬果,亦半为樵子所有。此为崇宁寺下院,长厨中月送饭干一石、盐菜一坛而已。某为彭姓裔,暂居看守,行将归去,不久当无人迹矣。”云客谢以番银一圆。 买舟而归。余绘《无隐图》一幅,以赠竹逸,志快游也。 【注】本文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改。沈复,字三白,清人。文中吴云客、毛忆香、王星澜是他的友人,竹逸是一位僧人。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曾一至 向:从前 B.度岭可达 度:估计 C.八窗洞然 洞:明亮 D.志快游也 志:纪念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似讶多人之至此者 B. 似在斯而径不可辨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C. 细竹环其趾 D. 云客谢以番银一圆 则或咎其欲出者 樊哙侧其盾以撞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B. 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C.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D. 少年曰/如此穷山/僧散无人接待/请觅他游/言已闭门/欲进/云客急止之/许以启门/放游必当酬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无隐庵的经历。作者对这次游历非常满意,回来后创作了一幅《无隐图》,送给一位同游者。 B.作者一行前往无隐庵的过程并不顺利:先是道路被大水阻断,后又为寻找路径费了一番周折,最后还差点被看守者拒之门外。 C.无隐庵的看守者是一个衣衫破烂、面黄肌瘦的年青人,他说无隐庵生活环境恶劣,自己过得非常清苦,不久就要离开这里。 D.无隐庵十分偏僻,并且已经坍废多年,但环境幽静,景色优美,游玩者可以在这里发现一个又一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妙境。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四山抱列如城,缺西南一角,遥见一水浸天,风帆隐隐,即太湖也。(5分) ⑵四无居邻,夜多暴客,积粮时来强窃,即植蔬果,亦半为樵子所有。(5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古风(第五十四) 李白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苍榛①蔽层丘,琼草②隐深谷。 凤鸟鸣西海,欲集③无珍木。 鸒斯④得所居,蒿下盈万族。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注】①苍榛:丛杂的草木。②琼草:仙草。③集:鸟栖树上。④鸒(yù)斯:乌鸦。 ⑴分析比较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所寄寓的不同情感。(4分) ⑵中间六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在《论语•述而》中,孔子用“ △ , △ ”这两句话,强调对于他人好的方面要善于学习,对于他人的缺点也能引以为戒,加以修正。 ⑵杜甫《登高》一诗的颔联“ △ , △ ”,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纵横交织、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 ⑶词人辛弃疾登高望远,想到孙权这位年轻有为的著名历史人物,不禁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开篇就感叹:“ △ , △ 。” 五、(12分) 16.李伯伯的亲友甲要结婚,亲友乙要生孩子,李伯伯打算各送他们两副对联。请你帮李伯伯从下面的对联中作出恰当的选择。(只填序号)(4分) ①杏花雨润韶华丽,椿树云深淑景长。 ②春暖花开偕彩凤,冬寒雪飘获石麟。 ③画屏射雀成双璧,玉树鸣鸾庆百年。 ④诗歌杜甫其三句,乐奏周南第一章。 ⑤水如碧玉山如黛,凤有高梧鹤有松。 ⑥绕庭已喜临风玉,照室还欣入掌珠。 送给甲对联____和____,送给乙对联____和____。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可以说,天山是体现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的最佳典范。天空晴朗之际,在天山南北两侧旅行,天山上横向延展的一条条自然带清晰可见。_____①_____,但在天山这里却不是这样。在这里,地球一改以往深藏不露的风格,把她的奥秘尽情地、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这种展示甚至不厌其烦地进行了一千多公里,_____②_____。无数名人智者从天山南北走过,从古代的法显、玄奘、丘处机,到清代的纪晓岚、林则徐,都没有发现天山展现在光天化日下的垂直地带性规律这一秘密。 18.阅读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4分) 这是一幅反映非洲大饥荒的照片,曾经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照片中两只手的主人分别是一位儿童和一位神父。 2017年高考(585)山东省济宁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⑴简要说明照片的内容。(不超过40字) ⑵简要分析照片打动人心的原因。(不超过6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