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14级第三次诊断性测试题语文评分意见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C【解析】张冠李戴,确立“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的是《孝经》。 2.C【解析】“对比论证”说法错误。 3.D【解析】“优于西方孝文化”于文中无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A【解析】B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映射”程度扩大,理解错误;C项“社会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理解错误;D项“只能依靠民间机构的自发干预”说法绝对。 5. C、D【解析】A项“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属于无中生有;B项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强加因果,推论有误;E项材料没有分析校园欺凌现象的“伤害影响深远”。(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4分) 6.①政府高度重视。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参议院通过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从立法层面加大干预力度;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解决校园欺凌现象。 ②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学校和政府要正视校园欺凌现象,广州市的“青年地带”就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 ③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社会及学校要对青少年及家长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优化教育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B【解析】B项“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不是比喻。 8.结构上:①点题(照应题目)(1分)②总结全文(1分) 内容上: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嫩芽”“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自由。(2分)②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1分) 9.①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②品出了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③品出了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④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答出1条2分,答出3条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阅读文(19分) 10.C【解析】C项 “从容”,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私下”。 11.D【解析】D项 也可以在秋季举行。 12.A【解析】A项 应该是张公对他堂兄说的。 13.(1)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是全心全意推戴尊奉(辅助)元帝,暗中立下复兴国家的志愿。(“倾心”“推奉”“潜”各1分,文意通顺2分) (2)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都接受邀请到元帝的府中,这样吴地的人士纷纷前来拜见,百姓归心于元帝。(“躬”“造” “风靡”各1分,文意通顺2分) 14.B、E【解析】B项3分,E项2分。 B项“拟人”错误, E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 15.①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②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 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 ④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16.(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C【解析】①错误。“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②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抢先一步之意。④错误。流金铄石:形容天气酷热,好像金石都要熔化。 18. B【解析】A项,中途易辙造成的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二十四节气属于……独特创造,对……起到作用”;C项,“加大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应删掉“来实现”。 19.C 20. ①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 ②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 ③今天我阅读了吗(1句1分,3句5分。) 21.参考示例:(1)劝君惜取少年时,莫让手机误前程。(2)放下手机莫做低头族频频往下,捧上书本要学奋进人天天向上。(答出1句3分,2句6分) 四、写作(60分) 22.参照概括评分标准 原题: 这段时间,一些文化现象相继引发人们关注:央视《朗读者》节目激起了人们对文化经典的热情;民谣歌手赵雷在歌曲《成都》里唱出了文化韵味而给人们带来感动;中学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而受到大家赞赏…… 对此,有人认为是相关人员个人魅力的影响,有人认为是人们对泛滥娱乐节目的审美疲劳,还有人认为是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正在被唤醒…… 那么,你又如何看待呢?请整体把握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作文。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审题角度: 1.文化现象关注。 2.原因思考:个人魅力、娱乐过度后的平衡、文化优雅的内心渴望…… 3.现实及未来、传统及历史等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