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浙江省金华十校2017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5-03 08:40

2017年金华十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喻”应为“誉”;  B项“疫”应读“yì”;D项“缅”应为“湎”)
2.D(“况且”表后文是对前文所陈述理由的进一层说明,两个分句的陈述对象一致。“何况”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所以此处当用“何况”)
3.B(“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是句子成分,不是独立完整的引用,标点应在引号外。)
4.A(B项结构混乱,在“不如说”后加“源于”。C项搭配不当,“需求”与“迫切”搭配,“任务”与“艰巨”搭配。D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格局”作为“构建”的宾语。)
5.①年轻有激情  ②怀揣梦想③自主创新创业④善于寻找商机(3分。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给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6.(5分)[示例]那雨丝,轻轻柔柔,随风飘散,无处不在,无隙不入。花瓣湿漉漉的,眉底含情眼含笑;柳枝披上了一层薄纱,体态更加娴娜;小鸟在雨雾中呢喃,它在寻找什么?那小姑娘虽然撑着伞,可那雨点儿早就亲在她的发上、脸上了。(①内容围绕“江南”“春雨”来写,突出“迷蒙”的特点,2分。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2分。③语言富有诗意,衔接自然,1分)
7.B(铀的比喻是在说明格言具有浓缩性和巨大能量,此处判断的对象为青少年,而非格言)
8.C(A项是《红楼梦》揭示了盛衰无常、色空相依的内核,而非“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B项“不再需要”错。D“时间维度”既指它的产生需要长期的生活体验,也指对它的理解需要漫长的生命积累。“只有……才”,条件判断不当)
9.(4分)①借助格言提升对社会的认知,因为“格言”是前人抽象过的人生体验,是浓缩了的生命感慨。②借助它来指导生活和学习,因为它具有真理的品性,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③利用格言来表达我们对于生命的体悟和感慨。(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亦可,答出一点给1分,4点即给满分)
10.(4分)①喻指自己离开家乡后,有一种灵魂漂浮无根的感觉:②以风筝离不了丝绳的控制,喻指自己也需要故乡的精神皈依;③以丝绳时刻维系着风筝,喻指自己时刻心系故乡。(大意相同即可。每点2分,答对2点即给满分)
11.(4分)①“刺”暗指村庄被开发后的各种新建现代化设施;(1分)②指代小河干涸后故乡失去植被而变得“瘦骨嶙峋”的面貌:  (1分)③突出村庄变化给“我”带来的强烈的“扎眼与疼痛”之感。(2分)
12.(6分)内容上:用了一系列比喻和拟人的手法,(2分)用“尘封已久的门”“厚重的灰尘”比喻时光的久远,用“泛黄的老照片”比喻记忆中久远的故乡图景。(1分)“冷厉”“温柔与明丽”等用了比拟手法突出村庄的变迁。(1分)对眼前“褪去了昔日的温柔与明丽”的故乡充满着遗憾痛心之情。(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回忆中的村庄过渡到眼前的村庄。  (1分)
13.(6分)①人失血过多,就会生病,甚至死亡。文题用拟人手法,写出“昔日温柔明丽”的故乡由于过度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以致小河干涸,青葱锈蚀的严重后果;  (2分)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自然朴素的人文风貌遭到破坏的痛惜之情;  (2分)③反映出作者对“唤醒沉寂,去滋养灌溉,去医治贫病交加”的故乡,重新找回精神家园的强烈渴望。  (2分)
14.A(应解释为“效法”)
15.D(都是介词,相当于“替”。A.一为连词“于是”;一为介词,“因为”。B.一为介词,“在”:一为介词,“对”。C.一为指示代词,“那些”:一为人称代词,“自己”)
16.B(“和渔夫、农夫的对比”错,文章不存在对比)
17.(8分)(1)乡亲有忿怒相争不能辨明(对错)的,县吏(就会)与他们一起登门向雷峰樵叟询问这事。  (4分,得分点:“乡间”(也可译为“乡里”)、“相与”、“质”及句意各1分)
(2)不熟悉法度律令,不懂得爵位名号,就骄傲地以古代贤良的臣子自居。(4分,得分点:  “谙”、“岸然”(也可译作“严正”“一本正经”)、“自处”及句意各1分)
18.(3分)予病之者良久/固不敢尤而效之/特取其薄而易为者白号/亦欲矫里闸之弊/反浮风而归之淳耳/且予虽不躬樵者之事/而能得樵者之乐。  (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
19.(2分)①前八句表现了对边塞将士悲苦生活的深切同情(1分):②后十二句表达了对将军奢靡豪华生活的讽刺(1分)。
20.(6分)①直接描写。运用拟声词“啾飕”、“窈窕”写出芦管声音的美妙。②对比。通过与洞箫、横笛的对比来突出芦管音乐的优美动听。③拟人(夸张)。芦管声调之巧惊动陌上杨柳、迷惑园中梅花,写出了芦管音乐的优美动听。  (双关也可,既指眼前杨柳梅花,也暗指《折杨柳》、《落梅花》等名曲,把对曲调的描写与对景物的想象结合起来,既构成优美的意境,义突出了芦管曲调的无与伦比。)④侧面烘托。通过写宾客与主人意犹未尽,不肯罢休,卷帘添烛,让美人继续弹奏的描写,突出芦管音乐的魅力。(每点2分,共6分,写出3点即可。)
21.(2分)对待百姓,孔子主张应先富后教,而老子则主张应让他们无知无欲。
22.(4分)
示例一①我更赞成孔子的观点。  (1分)在治理国家上,孔子把教育问题首先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性是为了让老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3分)
示例二②我更赞成老子的观点。(1分)“无知”是“虚其心”、“弱其志”,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无欲”也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2分)这样就能减轻或者避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长治久安。(1分)
23.(6分)(1)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历职郎署  不矜名节  (3)且矫诏纷出  不敢复有株治  (4)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5)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24.作文    立论参考材料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他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层,最低层是本我,相当于前面提到的无意识部分。本我是最原始的、最难接近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弗洛伊德的本我只追求快乐和满足,而不了解社会现实中的原则;
  (2)小孩只有本我,随着生长成熟,从本我慢慢生出自我。自我既了解社会现实原则,也了解本我的渴求。它的任务是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存在,它的力来自本我。弗洛伊德将本我与自我比喻为一个人骑马,马是本我,骑马人则是自我。
  (3)超我是由自我分出的。它代表社会规范的内化。自我受本我力量的驱使,千方百计伺机满足本我的渴求;但受社会道德规范习俗的制约,慢慢内化为良心、道德观、价值观,以控制自身的行为的观念,这即是超我。超我代表着“每一种道德的限制,代表着一个力求完善的维护者。
  (4)三者关系是,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5)本我:遵守快乐原则;自我:遵守现实原则;超我:遵守道德原则。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理论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3)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4)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