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7年全国课标卷Ⅰ高考考前演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4-25 22:18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书公子
金波
王拓的祖先王相曾任明朝御史,因公正执法而遭陷害,都郁而死。王拓继承了前人的读书传统,也遗传了宁折不弯的一根筋牛脾气。虽读书万卷,满腹经纶,却不应试,甘愿隐身山野,耕读为生。
王拓虽酷爱读书,却不爱四书五经这样的正统“课本”,只偏爱杂书、异书。如《神仙记》《江淮异人录》《括异志》等。王拓固执地认为,越是流传民间的异书、怪书,越有现实意义;只有把“正统”书籍和偏怪书籍结合起来读,才能充分认知世界的真相。他常常沉浸在书中,又把书的情形折射到现实中,边读边思,就觉得心明眼亮、世事洞明,出口常有惊人之语。
由于王拓苦读不已,人们尊称他为“书公子”。有文人学士羡其大名,专程去同他“交流”了一番。王拓不仅知识渊博、胸藏万卷,还思维敏捷、谈吐睿智,颇有高人雅士的风范,折服了不少人。也有人讥笑他:“你读了这么多书,却无用武之地,这书不是白读了吗?”王拓答道:“所谓有用无用,无非是以功名利禄作参照。其实,读书的乐趣,就在‘读’中,读为益智、读为陶情、读为明理、读为修身。舍此,读书才真正无用。”
为了证明“读书人不当官也有用”,他专程拜访了新集知县俞孝先。俞孝先也曾慕名与王拓有过交往,算是文友。见面时,王拓直言道:“俞大人可有让我发一笔大财的买卖?”俞孝先一听哑然失笑,道:“本县还真有一桩案子未了结,你要是帮了大忙,会有二百两银子的赏钱。”
原来,不久前押往光州知府的一万两库银,途中被窃,只抓住了一个江洋大盗,名叫陶其,起获了部分赃银,但大部分赃银不知下落。明人皆知,陶其定有同伙做内应。俞知县严审陶其,打断了一条腿,仍未审出同伙。上峰悬赏限期破案,收缴盗银,但陶其始终守口如瓶。王拓听完了案情,想了想,道:“不妨如此这般。”
第二天,王拓亲自给陶其送去好酒好菜,笑道:“陶壮士,请用餐。”陶其闻了闻香喷喷的饭菜,道:“这是何意?”王拓道:“陶壮士,我们只是奉命行事,有人保你了!”
陶其不傻,他想:能替我打点的,必是有头面的人物,难道是他?想到这里,陶其感到生存的希望就在眼前了,吃得便香,睡得也熟。
果然,到了月底结案,俞知县当堂宣读了判词:“陶其盗取官银,实属十恶不赦,但念其是从犯,可从轻发落。特判充军两千里。”
陶其听了判词,终于松了口气。宣判完毕,陶其即被押送配军。可是,行到一个僻静山地,一名差官突然高举木棒,朝陶其脑袋砸去。陶其见状,大叫道:“慢!你我前世无冤、今世无仇,为什么要杀死我?”
这时,王拓出现在他面前,道:“陶壮士,你是不是得罪了什么人?”
“得罪了人?我是一个盗贼,得罪的人多了去了。”
“不,你得罪的可不是一般人物。这个人物手眼通天,先打点衙门,给你轻判;又买通我们几个弟兄,在路上对你暗暗下手。他出手可不是一般的大方呀。”
“我明白了!王念祖,你想杀人灭口呀,我死在阎王那里也不放过你!”
“陶壮士,不能再耽搁了。请你闭上眼睛,一路走好吧!”
“慢!请各位差官大人把我带回县衙,我要举报光州知府王念祖,戴罪立功!”
这个案子就这样破了。
俞知县兴致勃勃地设宴款待王拓。席间,俞孝先问:“兄台的连环计策,为什么这么奏效?”
王拓道:“有道是,偏方治病、偏才治国。所谓偏,无非是逆向谋略,一切全在一个‘巧’字,以巧出招,才有四两拨千斤之力。那陶其乃江洋大盗,是亡命之徒.见早已无所谓了,所以不怕毒打;但盗亦有道,他也不会轻易供出同伙。所以,审、打、招、结等正常程序已不管用,只有出怪招方能破局。”
俞孝先听罢,哈哈大筻:“难怪你只读偏书、怪书,其中自有一番偏理呀。兄台可否愿意留下来做我的师爷?”
“我乃闲云野鹤,还是回家读我的偏书去罢。以后大人有解不开的难题,想着点在下就是了。”
说罢,王拓携二百两赏银,骑驴而去。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王拓酷爱读书,却只读杂书异书,因为他认为异书、怪书才有现实意义,四书五经这样的正统“课本”,无法使人认知世界的真相。
B.王拓破案是为了证明“读书人不当官也有用”,他拒绝留下来当师爷,是因为他的祖先曾因公正执法而遭陷害,最后郁郁而死,因此他拒绝涉足官场。
C.小说行文紧凑,语言精练,仅靠传神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就塑造出一个江洋大盗和一个特立独行的读书人形象。
D.王拓破案前,问新集知县是否有让他“发一笔大财的买卖”;破案后携二百两赏银骑驴归家,可见王拓本质上也是一个贪财的人。
8.小说开头写王拓的祖先和他偏爱杂书、异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所谓有用无用,无非是以功名利禄为参照。其实,读书的乐趣,就在‘读’中”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并结合现实谈谈你认为读书的“用”在哪里。(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