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1.B 2.D 3.D 4.A 5.BE 6:在我心中袁隆平首先是一个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愿意去追逐梦想,坚持本心的人,从文中他父亲让他当官发财,但他坚持踏入“农门”便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教学认真,刻苦钻研学问的人,教外语的时候不断刻苦学习,提升自身的水平,教农业学科的时候,他系统的学习相关的知识,认真备课,喜欢实践中找答案。同时他还是一个不记名利,大工无私的人,从文中他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可以看出。 7.C 8.①为子女前程,舍得花费时间金钱②外表坚强,但内心脆弱,又偏偏喜欢为儿子着想充面子③内心苦楚,面容萧瑟,劳累一辈子却没享福。 9.①揭示一个社会想象,子女有能力在外的,老人的孤独与无奈;②幸福不同的定义,对天伦之乐,对社会地位追逐奔波的反思;③激起社会及奔波在外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更多关注,更多时间的陪同。 10.C 11.A 12.B 13(1)在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 (2)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监禁他。 14.BC 15.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修饰之语。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冷饼"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16题:(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剑阁峥嵘而崔嵬 17.A 18.B 19.C 20.①国家安定,社会和谐②何来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③需要每一个家庭的努力和付出 21(1)拒绝“剩”宴,我做到了,你呢? (2)社会经济发展了,吃好一点固然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浪费。君不见舌尖上浪费高达二千亿元,君不见被倒掉食物可让2亿人吃一年;古人云“俭以养德”,奢侈浪费,不利于个人品德的培养。我们要勤俭节约。 【参考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着他游学,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不是他内心喜好的,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迅猛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生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骘的邀请。永初四年,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书。这个时候,邓太后主持朝政,邓骘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放纵横行,乘朝廷当时没有防备。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元初二年,上奏《广成颂》来规劝进谏此事。《广成颂》的上奏,违逆(得罪)了邓氏,马融被滞留在东观,十年都没有调任新职。因为哥哥的孩子死了,他便向朝廷请求回乡。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认为马融羞辱轻视了朝廷的任命,想到州郡做官,于是下令监禁他。太后死后,安帝刘祜亲政,把他召回郎署做侍从郎官,又做了皇帝的侍讲官。后离开京师做了河间王的厩长史。当时皇帝车马东巡泰山,马融上了一篇《东巡颂》,皇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很不一般,召他进京任命为郎中。马融才高博学,是当时的一个大学者,教授的学生常以千数。擅长演奏琴,喜欢吹笛子,性情放达率真,不拘泥于儒士的礼节。居室房屋里的器物服饰,多有奢侈讲究的装饰。曾经坐在高堂上,挂着绛纱帐,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学生按照次序传习他的学说,很少有人登堂入室。曾经想注解《左氏春秋》,等到看到贾逵、郑众的注解,就说:“贾先生精深而不广博,郑先生广博而不精深。又精深又广博的,谁又能超过我呢?”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等,所著赋、颂、碑、诔……一共二十一篇。当初,马融被邓氏惩罚,不敢再违逆得罪权势人家,于是替大将军梁冀起草奏书参奏李固,又写了吹捧梁冀的《西第颂》,因此被正直之人羞耻。八十八岁,延熹九年死在家中。留下遗嘱要求简单安葬自己。 (范晔)评价说:马融不应邓骘之请,犹豫徘徊在陇、汉一带,是想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吗?接着却羞愧于孤陋寡闻的人保持所谓的名节,爱惜自己高贵之身,最终因为奢侈享乐放纵心性,纠合亲附朋党成为别人讥笑的对象,原本就知道懂得节制自己欲望的人很少啊。大概做事艰苦,那么顾惜保全自己的想法就少一些;生活优厚,所以想要安定保全自己的顾虑就多了。登上高处而不害怕的,那是刑徒之人;不坐在屋檐下的,那是家有千金之人。推究其中主要的原因,归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