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与解析 1.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A 项,因果关系倒置。应是西周的“礼乐崩坏”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 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试题解析】B 项,偷换概念。“孔子的礼乐思想则见于《礼记》和相关文献典籍中”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儒家的礼乐思想主要反映在《礼记•乐记》及其他相关文献和典籍中”。 3.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解析】文中意思是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确立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D 夸大了孔子对礼乐文化的贡献。 4.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对文章艺术特色鉴赏的能力。 【试题解析】A 项,“女孩年轻而成熟,所以她有天真的一面,并且相信爱情的存在”强加因果,同时“她有天真的一面”与原文“她没有年轻到天真的程度”不符。B 项,“准确无误”不准确,原文是 “尽管差一点走过了”;D 项,“他们二人并没有共同语言”表述错误,根据原文“面对屏幕时就简单得多”可知,他们二人是受现代科技影响,有了人际交往障碍 5.【答案示例】①标题照应了文章的内容。“神迷路了”照应了文章中“霹雳弗兰德斯”乐队的《神迷路了》及文章结尾处“永远地迷路了”。(1 分)②“神迷路了”的深层含意是指漂亮的女孩和聪明的男孩摆脱了对以“导航仪”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依赖,全身心地投入爱,享受爱。(2 分)③该标题富有内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能引发读者的思考。(2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赏析的能力。 【试题解析】解答该题时,可以遵循由意义到效果,由表面到深层的规律。首先从内容上,可以看出该标题的照应作用,这是表层的作用,而深层则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分析,尤其要注意文章的最后一段;其次要注意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 6.【答案示例】①文章中反复出现“他是男人,认识路”在于强调这个男孩并没有完全被现代科技绑架,他的一些能力并没有退化;②“他是男人,认识路”与“永远地迷路了”看似矛盾,实际上揭示了人不能被科技绑架的主题;③为最终他把导航仪扔出车窗作了铺垫。(答出一点得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的能力。 【试题解析】解答本题时,可以从“作用”入手,回答时注意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从结构上来看,后文有“他把导航仪扔出车窗”与“他是男人,认识路”照应。从内容上来看,一是注意揭示其深层的含意,尤其是“认识路”的内涵;二是注意其与“永远地迷路了”的关系,这一点与主题相关。 7.A【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试题解析】A项,“他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和造诣超过了历史学”于文无据,文中并无明确信息,从文本推断不出来。 8.BE【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解析】A项,“还暗示了他的出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犯了任意延伸的错误,文本只是客观 介绍而已。C项, “一方面写文章探究朱自清得病的原因,另一方面出任朱先生文集编委,完成朱自清未竟的事宜”曲解文意。D项,“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的使用”说法有误,文中议论使用很少,几乎没有用到抒情。 评分标准:答出一项给²分,答出两项给4分。 9.【答案示例】①强烈的爱国精神。学生时代,余冠英先生就走上街头,向市民演讲,宣传爱国主义, 办杂志,发动工人罢工,查禁日货等。②不畏艰辛,意志坚定。清华园沦陷,余冠英先生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昆明;生活艰苦的时候,步行十余里路去授课,做兼职,还自己种菜。 ③践行民主、自由精神。曾用新乐府的手法作诗声讨日寇、汉奸的罪行;闻一多先生遇难后,不畏处境险恶参与公祭;不计个人得失签名拒领美援面粉等。④讲气节,为了学术事业忍辱负重。“文革” 期间遭到批斗,也曾想以死明志,但为了未竟的事业,毅然挺了过来。⑤治学严谨,虚心请教;帮助他人,尽其所能。在整理、编写古籍中遇到难解的问题,请人推敲,不耻下问;对于向他求教的人,也总是热心帮助。(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试题解析】作为带有探究性质的题目,首先应明确要回答什么问题,即“哪些值得你去学习的精神品质”,然后结合文本从余冠英的人生经历中提取其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即可。 10.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试题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应在粗通大意的基础上,借助一些技巧来点断文句,作出判断。“守弃东平还汴”的意思是“知府放弃东平返回汴梁”,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C 项;根据不同事件之间的切分和文言中省略句的特点,可知“欲害之”的主语是“李敏”,“走归宿”的主语是 “子良”,它们的前面都应当断开,据此可排除 D 项。 11.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试题解析】D 项,“持符者拿有其中一半即可调兵遣将”说法错误。虎符的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半合并使用,持符者才有调兵遣将权。 1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试题解析】B 项,“子良与守将夺取夏全军符,敌人不战而败”说法错误,原文“子良与宿帅斫其营,全失其军符,走死扬州”,说的是夏全失去军符,逃奔并死于扬州。 13.【答案示例】(1)金朝君臣以为他们是从天而降的,竭力赏赐抚慰,凡是国用安想要的,全都按照他的请求。(2)突然与敌遭遇,子良身负重伤,于是率领部众到泗州谋生。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试题解析】文言翻译题,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字词要逐一落实。(1)关键词“曲”“劳 来”“欲”的翻译每点 1 分,句子大意 2 分。(2)关键词“猝”“被”“就食”的翻译每点 1 分,句子大 意 2 分。 【参考译文】张子良,字汉臣,是涿州范阳县人。金朝末年四方战事兴起,各地纷纷招募军队自卫。张子良率 领一千多人进入燕州、蓟州之间,当时农耕已经无法推行,于是聚集州人,以水为屏障,建造舟船木筏,采蒲根、捕鱼来自足,归附的人很多,以至无法容纳。子良统辖定兴、新城两县数万人,到东平府谋生,东平知府收容了他们。时间一久,知府放弃东平返回汴梁,传令子良向南屯驻宿州,又向南屯驻寿州。夏全劫掠子良所部百姓出鸡口,李敏占据州城。子良率领部下投奔李敏,李敏准备杀害子良,子良奔回宿州。于是凭借宿州守将的部众夺回被夏全劫掠的老幼数万人。夏全发怒,联合徐州、邳州的军队进攻宿州。张子良与宿州守将偷袭夏全军营,夏全失去军符,逃奔并死于扬州。当时金朝君臣被重重包围在汴梁,声援全部断绝,有个叫国用安的人,图谋率涟水的军队入援汴梁,因道路阻塞,军队游移不定无法前进。子良与一名偏将,昼伏夜行,得以进入汴梁,传达国用安的意图。金朝君臣以为他们是自天而降的,竭力赏赐抚慰,凡是国用安想要的,全都按照他的请求。将徐州、宿州授予子良。第二年,子良向汴梁进献米五百石,授予荣禄大夫,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旧设治所于宿州。当时,金朝的政令已无法施行于陕西,而国用安最终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徐州、宿州之间,百姓没有食物的,出城拾取野生禾穗充饥,子良命令部下守护百姓,以防止被劫掠。突然与敌遭遇,子良身负重伤,于是率领部众到泗州谋生。泗州知州检阅军队,准备加害子良,子良与部下十余人于军中生擒知州。百姓不想返回北方的,想到临近州去,子良资助他们舟船,无人敢掠夺他们的财物。戊戌年,张子良率领泗州以西二十五县、军士百姓十万八千多人,通过元帅阿术归附蒙古。太宗任命他为东路都总帅,封以银青荣禄大夫,升任京东路行尚书省兼都总帅,管辖原来归顺的军民,进爵金紫光禄大夫。庚子年,授予金符。从战事兴起以来,子良辗转南北,依仗他保全性命的人,不可胜数。中统二年夏四月,世祖任命他为归德、泗州总管,赐予虎符,仍兼管领泗州军民总管。八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为昭勇大将军、佥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谥号翼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