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5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3分)C(时间范围错,“‘图像史学’呼之欲出”是“时下”的事) 2.(3分)D(“图像能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而不是“文字和图像二者相互印证,让人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 3.(3分)B(不是依据《唐六典》推断大墓列戟数目,而是根据列戟数目和《唐六典》记载推断墓穴主人身份) (二)(12分) 4.(3分)D【“更多地关注被历史遗忘或筛掉的部分”错。】 5.(5分)①她的主要著述是基础教材。②她的护理理念传遍全球。③她的事迹为授课内容。④护士节年年欢庆。⑤她的警言日日口诵心惟。(每点1分) 6.(4分)①这句话意思是,大量的历史事实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不为历史所记忆。②正如材料二揭示的,南丁格尔的很多经历不为人知,被历史选择性地遗忘了。(答出1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三)(14分) 7. (5分)BE(A“他们不再只是关注流浪猫的数量问题”错,先前连流浪猫的数量都不清楚,表明根本不关注这个问题,应该是“才开始关注流浪猫的数量问题”。C“无比钦佩”“愧疚和自责”于原文无据。D.“完全没有交代”错,这最后一段有所暗示。) (B3分E 2分) 8. (4分)①内容上:写出了流浪猫获得“家”的惬意和自在的神态,侧面表现了涛子家人的善心;增添了小说的趣味,使小说更有可读性; ②结构上:在故事情节上照应上文,突出邻居对流浪猫的好奇和关注,为下文弄清楚猫的确切数量和献爱心照顾猫作铺垫。(共4分,内容、结构各2分) 9.(5分)①用反复、反语、反问的手法,写出了老邻居对众邻居“关心猫而不关心人”的行为的不满及无奈之情; ②照应标题,卒章显志,引起读者对真正的“善心”与“善行”的思考,升华了文章主旨。(共5分,划线处各1分) 二、(35分) (一)(19分) 10. D根据文意、语法和文言虚词等正确断句。 11. B“豪右”是豪门大户, “恃权乱法”错误。 12. C“最终皇帝接受了建议”表述错误。 13.(1)追究他的罪情,这样如果不惩治,朝纲要败坏了,请求把他陈尸到集市上来警戒做臣子不忠心的人!(“迹”“而”“尸”“以”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子通顺1分) (2)高汝砺正在谋求宠信把持权位,伯嘉议论事情总是和他抵触,因此诽谤伯嘉的人很多。(“希”“辄”“忤”“毁”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子通顺1分) (二)(11分) 14.B2分,E3分【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15.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事情1分,对“南来”的分析2分。意同即可。)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典故1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2分。意同即可。) 16. (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三、(20分) 17. (3分) B【①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那里,形容孤单无依无靠。此处用错对象。②穿云裂石: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③如芒在背: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极度不安)。“好像”与“如”语义重复。④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意见。此处应为“置之不理”。⑤比比皆是:表示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⑥登高自卑:登上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8. (3分)C(A介词残缺。“却凭着各种争议敏感事件的抨击而获得许多民众支持”改为“却凭着对各种争议敏感事件的抨击而获得许多民众支持”;B搭配不当。“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是平台”主语与宾语不搭配;D张艺谋与周星驰不是文化产品) 19.(3分)B 20.(5分)①海水淡化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②海水淡化成本仍然偏高③海水淡化发展前景广阔(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意思带队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1. ①总体不断提高 ②有起伏 ③增幅渐小(增速渐慢或前快后慢)。(答出1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四、(60分) 22. (60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完颜伯嘉,字辅之,北京路讹鲁古必剌猛安人。明昌二年(1191)中进士,调任中都左警巡判官。孝懿皇后的妹妹晋国夫人家奴买漆不付钱,伯嘉把牵连到的晋国办事家奴数人拘押入狱。晋国夫人告诉章宗,章宗说:“姨母付他的钱,那么家奴就释放了。”由此,豪门大族避匿。改任宝坻丞。补任尚书省令史,又授任太学助教、监察御史。上书弹劾平章政事仆散揆。有人说:“与宰相发生矛盾,为什么?”伯嘉说:“职责是这样。”任平凉治中,积功升官为莒州刺史。审理属县抢劫犯,伯嘉说:“人说饥寒为盗,如今他抢了二千钱,过月不用一钱说明什么?这一定是官兵捉不住其他的盗贼,捏造罪状来定罪罢了。”责问他们,果真如此。诏令与按察官一起调查编排户籍和百姓收入状况表,在香阁被召见。贞祐初,调任顺义军节度使。在家守父母丧,百日后,起用为震武军节度使兼宣抚副使,掌控太和岭各险要关口。不久改任枢密院事。不到一月,改任知河南府事。这时,刚经过打仗后,缺少军粮,伯嘉命令运送枣栗菜根补充军队,属下都认为便当。兴定元年(1217),主管河中府,担任宣差都提控,没多久,召任吏部尚书。二年(1218),改任御史中丞。当初,贞祐四年(1216)十月,诏令用兵部尚书蒲察阿里不孙担任右副元帅,防备抵御潼关、陕州的敌人。临时驻扎在渑池土濠村,军队不战就溃散了。阿里不孙逃跑,丢失了佩带的虎符,改变姓名,躲藏在柘城县。监察御史完颜药师弹劾说:“阿里不孙的妻子儿女听说正在京师,不是不知道他的踪迹,请求追究到底。”主管官吏正要拘拿他的家人,皇帝特地下令释放,下诏说:“阿里不孙如能自首,当免死罪。”阿里不孙就让他儿子上书,请求带职赎罪。尚书省奏道:“阿里不孙叫他的儿子上书,还怀藏观望之心。”伯嘉弹劾说:“阿里不孙蒙受国家重托,掌握几万士兵,没有列阵就溃逃,丢弃虎符。追究他的罪情,这样如果不惩治,朝纲要败坏了,请求把他陈尸到集市上来警戒做臣子不忠心的人!”宣宗说:“中丞说得对,可是已经赦免他了。”阿里不孙终被除去名籍。五年(1221),起用为彰化军节度使,改任翰林侍讲学士。伯嘉贤良正直,不能随波逐流,曾经说过:“生作男子,应当有益国家惠泽百姓,其他的事情不可以做。”高汝砺正在谋求宠信把持权位,伯嘉议论事情总是和他抵触,因此诽谤伯嘉的人很多。元光元年(1222),因犯议事过激罪,降官遥授同知归德府事。二年(1223)三月,任遥授集庆军节度使,代理参知政事。不久,伯嘉有病。六月,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