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7高考全国卷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2-16 22:06

19.【参考答案】B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连贯关系。“再好的规则”怎么“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呢?这里有一个前提,即“大家都不去遵守”,这个前提在逻辑上只能是假设的,所以①应该填的是表示假设的关联词,不能选“/”,由此排除A。②处的四个选项,只有“也”能和第一句的“再好”相照应,就此可排除C、D。③处前后是因果关系。④处与前文形成转折关系,又可排除C和D。故答案选B。)
20.①必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     ②安全性(控制质量,讲求质量)应该是汽车的首要因素       ③要强化质量控制(注重安全性)
(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新能源汽车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似乎答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先看空缺①,①的前面是“如果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可以大致得出,这儿需要填写的是消费者方面的内容。后面是“从而消除新能源汽车在环保与价格上的优势”,可以知道,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句子的解释,根据上下文,可以推导出,补写的语句应为“必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再看空缺②,②前面的句子是“与节能环保、补贴政策等相比”,后面是“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由此可知,这句话是对前后句子的贯通,再根据这句话是说新能源汽车的,可以补写出“安全性应该是汽车首要因素”。最后看空缺③,这句话所在的句子是给出解决措施和要求的,前面说“新能源汽车汽车市场越是发展势头看好,就越不能”,后面说“杜绝野蛮生长,真正把安全可靠作为第一要务”,再根据所提到的安全问题,可以正确补出“要强化质量控制”。)
21. 示例:本次“消防疏散体验”拟于9月8日举行,分疏散和安全两个方面。警笛响后,班主任集合学生,按照指定路线疏散学生;负责人到指定出口,维持秩序,保证学生的安全。最后到操场集合。
(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参考译文: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因为父亲张师德的恩荫被任命为淮南转运副使。山阳县令郑昉贪赃数额极大,他的亲戚又多为显要人物。张景宪揭发并立案查办,把他流放到岭外。贪污的官吏都望风引退。张景宪移任京西、京东转运使。王逵在郓州,专门抓住官员的短处,随意按照他的要求索取贿赂,张景宪上奏他的罪恶,将他编管在宿州。熙宁初年,张景宪任户部副使。韩绛修筑抚宁、罗兀两座城,皇帝命令张景宪去视察。他刚接受诏书,就说城不能守,本来不必等到那里然后知道。不久,抚宁陷落。张景宪到延安,上奏说:“罗兀是遥远的孤城,凿井不见水,将凭借什么防御?臣在路上,所见士兵劳苦百姓困乏的情状不止一次,请求罢去这种徒劳的工役,废弃无用的城,严厉戒饬边关将领作守备之计。朝廷叫边州招降羌族人,给他们金帛、官爵,恐怕狡猾的羌人多诈,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可能成为敌人的内应,应当赶快停止这件事。”陕西转运司建议,想限定半年为期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说:“这办法能在四川实行,如果实行在陕西,百姓将无法生活。”其后朝廷最终没有实施。加官为集贤殿修撰,担任河东都转运使。议论的人想把河东分为东西两路,张景宪说:“本路的土地肥沃的和贫瘠的相混杂,州县的贫富也不同,正应该有无相通,分立两路不利。”议论就停息了。改为瀛州知州,上奏说:“近几年多收成不好,百姓累年拖欠租税。今年刚有小丰收,而官吏督促百姓一并偿还,道路上流言纷纷,这祸殃竟然比荒年更严重。请朝廷加以宽缓年限。”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便向下传递这意思。元丰初年,知河阳。当时朝廷正讨伐西南蛮,张景宪入朝辞别皇帝赴任,因此进言说:“小丑跳梁,大抵是边境官吏烦扰他们的缘故。而且他们的巢穴在地形险阻的地方,如果调动军队远征,万一粮饷接继不上,那么我军就要受困了。”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第二年,改为同州知州,以太中大夫去世,年七十七。张景宪在仁宗时任部使者,当时吏治还比较宽,他却多次揭发指摘他人的罪行;等到熙宁以来,官吏用法严急,张景宪反而用宽大的措施来补救。当新法实行时,不弹劾一人。他为官不怕权贵,不是公事不到宰相门上。对自己保持信念,对人很少称赞。他母亲死了,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世人以此称道他。
22.作文评分说明
一、材料与题目解读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几个角度,需要把握:
1.“小聂”的角度:①“不支付赡养费”不尽孝道;②知错能改,遵守法律;
2.“聂老汉”的角度:懂得用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
3.“法院”的角度:①法律大于天,法律是人们权益(维护孝道)的保障;
②法律缘于人情,尽孝是否一定要诉诸法律;
③法律是否真的能成为维护孝道的利器?孝道是否一定要靠法律维持;
4.“社会”的角度: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