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C。【C项的原文表述是:“但是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可知,不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而是“唐代以前没有的事”。】 2.【参考答案】D。【D项原文表述是:“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可见,“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的表述有误。】 3.【参考答案】D 【D项的原文表述“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可见书院教育并不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 4.【参考答案】B。 【A项“严重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不准确,原文没有根据。C项对应原文是“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而不是没有抵抗。D项理解有误,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后半生,而不是说一百岁之后。】 5. ①淡泊名利,热爱工作。对自己的译著,没署名,很少报酬,他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2分) ②刻苦勤奋。翻译《国富论》时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长。(2分) ③坚定执着。面对动荡的时代和破碎的家庭,他坚守自己对事业的热爱。(2分) ④热爱祖国。放弃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2分) 答对其中任何两点,即可得满分。 6. ①杨敬年虽年事高,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把在动荡中浪费的时光追赶回来。 ②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一生追求学术) ③即便遇上动荡岁月,(遭遇挫折)他都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5分。) 7.【参考答案】B、D (B小说两次写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第一次是卖树之前,表现的是米唐的喜悦,而第二次是卖树之后,表现的应该是米唐对树的想念,含有淡淡的忧伤在里面;D小说只是简略带过时代背景,并没有着意表现时代的变迁,小说的主题也并非故乡情结。) 8. ①处表现了米唐的伤心与无可奈何; ②处既表现了米唐对樟树的想念,也表现了米唐为母亲看不到那棵樟树的难过; ③处表现了米唐有(男友)陪伴的幸福; ④处表现出了米唐的(对男友的不理解)委屈与渴望(大树回家)。 (每处2分,任意两处4分) 9.示例1: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2分) ②我认为是某种情感的依恋。(2分) ③米唐门前的“那棵树”,它陪伴了米唐,见证了米唐的成长,让米唐流泪,也让米唐欢喜,一直牵动着米唐的情感(1分),对于米唐来说,这棵树已经成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寄托着米唐的某种情感。(1分) 示例2: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2分) ②我认为是一种乡土情结。(2分) ③米唐门前的“那棵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到农村,表现的是一种归属感(1分);“那棵树”象征着米唐一直在坚守的乡土情结。(1分) (意蕴每点2分,分析2分) 10.【参考答案】C 11.【参考答案】A “户部”长官为户部尚书。 12、【参考答案】C “张景宪此事与皇帝有争执”错误,原文为: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皇帝说:“你的话是对的,但是朝廷有不得已的地方。”没有争执。。 13、(1)他刚接受诏书,就说城不能守,本来不必等到到那里然后知道。(补充“始受诏”的主语“张景宪”,“即”“固”“待”各1分,大意1分。) (2)今年刚有小丰收,但官吏督促一并偿还,道路上流言纷纷,这祸殃竟然比荒年更严重。(“方”“稔”“凶岁”“乃”“甚于凶岁”(状语后置)各1分。) 14.【参考答案】B D 解析:B.“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D.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15.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诗歌大意:秋天尽了,向东远行的我还没有回到少城,茅屋也无人看管,只能寄留在少城的那个角落里。家里篱笆边的菊花可能已经枯萎了,我在这里也是徒白遇到赏识我的严武。在雪岭,我独自一个人看西天的落日,剑门关兵事紧急,仍然阻隔北方的朋友归来。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呀,什么时候我的心怀才能真正舒展开呢? 16.(1)虽乘奔御风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或“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7.【参考答案】A (B项、C项和D项都含有成语误用的句子。①金针度人,比喻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此句是说木心将写作方法细心教给学生,运用正确。②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合乎句意。③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不肯轻易出手。此处属望文生义而错。④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可以抗衡。只用于两者之间,此句误用于三者之间。⑤深文周纳:周纳,罗织罪名,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符合语境。⑥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此处应用“本末倒置”。①②⑤运用正确,所以选A。) 18.【参考答案】 D (A成分残缺,末句改为“探索开展5G试验的国际合作方式”;B语序不当,改为“虽然诺奖评委会”;C杂糅,“能”“都可以”去掉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