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成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理若穴,尺寸千里,攒簇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缘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灝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灝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灝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灝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D.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灝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僇人”指的是获罪的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古代表达官员贬谪的词语有“除”“黜”“左迁”等。 B.文中的“箕踞”,是一种散漫坐姿.臀部着地,两腿向前伸开。《荆轲刺秦王》中写荆轲“箕踞而笑骂”。 C.“衽席”指的是古代睡觉用的席子。《孔雀东南飞》中的“结发同枕席’>中的“席”与此同,而“捶床便大怒”中的“床”指坐具。 D.“元和四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都是此类用法。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段中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写出了环境的冷僻、行走的艰难和游览的急切。 B.作者对西山怪特进行了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热烈赞美,并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自己苦闷、孤寂的心情。 C.登临西山顶峰所获得的与大自然浑而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精神上获得了莫大的解脱。 D.从“游于是乎始”可以看出,作者对此地的喜爱以及决心忘却现实世界和意欲归隐的思想感情。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4分) (2)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4分)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风雨 《诗经•郑风》 巩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②。云胡不夷③? 风雨潇潇,鸡鸣胶肢④。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⑤?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鸡叫的声音。②君子:丈夫。③夷:通“怡”,喜悦。④胶胶:鸡叫声。 ⑤瘦(ch6u):病愈。 12.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6分) 13.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8分) , (1)总角之宴 , 。 ,不思其反八《诗经•氓》) (2)怨灵修之浩荡兮, 。 ,谣琢谓余以善淫。(屈原《离骚》) (3)明明如月,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不能喻之于怀。(王義之《兰亭集序》)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