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6-2017学年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1-18 15:41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王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规定受封的诸侯要为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缴纳贡赋等义务。
B.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这一职位最早是出现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到楚汉之际,都尉一职开始频繁出现。
C.江东是一个人文地理名词,古指长江以东地区,我国古人对方位的认知多以中原为中心,以东为左,故江东又称“江左”。
D.长者在古代只是对年龄大的人的一种尊称,能被称为长者的人因为年长而所见所闻众多,往往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作战勇猛,武艺过人。在垓下时,他缺兵少粮,并被刘邦的军队包围,但他还是能凭剩下的八百多人,杀出包围圈。
B.项羽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当他逃到阴陵时,迷失了道路而去询问一农夫,被骗而失去了最佳的逃跑机会,因此而丧命。
C.项羽为人不知反省。当他被刘邦的军队包围,自知难以逃脱时,项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用“三胜”敌人来证明。
D.项羽信奉天命。当乌江亭长建议他东渡过乌江时,项羽选择了放弃,并说这是上天要灭亡他,还渡乌江有什么用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5分)
(2)纵江东父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春 夜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金炉香尽漏声残”中的“漏声” ,指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漏壶里水滴的声音,这里用“残”字形容,表示时间过去没多久。
B.“翦翦轻风阵阵寒”中的“翦”字,本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描写出了风的“轻”“寒”。
C.本诗第三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色”为何“恼”人,这背后肯定有玄机,但作者没有明说。
D.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
E.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
15.本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诗经•氓》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            ,            。
(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
(3)在《赤壁赋》中,作者用一句“寄蜉蝣于天地,              ”,来表达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