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参考答案 1.C(原文所论庄子观点只是与《中庸》“近似”,而非“正如”) 2.D(应是“他们为社会所尽职责是不同的”) 3.D(片面强调消极影响,与原文意思不符,过于绝对。见⑤段,“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 4.B(随书附信的是梁启超) 5.①起到补充作用,丰富传记内容,以使读者对梁思成有更全面的了解;②林徽因与梁思成是情谊相投、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夫妻,写林徽因可以很好地衬托梁思成的形象。 6.个人方面:①发展全面,视野开阔;②目标专一,追求执著;③勤苦耐劳,探索创新;④当仁不让,勇于担当。 环境方面:①家学浸淫,父亲帮扶;②名家垂顾,委以重任;③夫唱妇随,琴瑟和谐;④团队支持,同心协力。 7.答A给2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B和C不给分。 8.①同事礼数周到,话语得体,是小儿子形象的绝好补充,由此不难想见,或许他(他们)的父母也经常孑然一身;②邻居老人也常念叨“为自己的儿子骄傲”,同城寄来的一封信念了又念,他的儿子怕和老人的儿子如出一辙;③两处情节互相补充,彼此映衬,表明老人处境绝非偶然,而是普遍存在,极好地拓展和升华了主题。 9.情节安排:三处感慨,自然引出对三个孩子的分别介绍,衔接自然,布局合理; 人物刻画:三处感慨是老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老人的骄傲,既是为儿女的由衷骄傲(因为从社会地位和成就看,三个孩子确实优秀);同时也是老人的一种自我欺骗和宽慰(得不到关爱,却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麻烦子女,甚至给他们带来不孝的骂名)。心理刻画成功,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主题表现:三处感慨,前后贯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三个子女虽身份各异,但对老人都是嘴上孝顺,表面关爱,不愿落下不孝的骂名,实则漠然,甚至以孝顺之名搪塞、拒绝、算计老人。这与老人对孩子的拳拳之心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强烈,颇具讽刺意味,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10.D (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淫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 11.C (丁母忧又叫“丁内艰”) 12.A (“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 13.(1) 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译出大意给1分;“狱”“按”“定语后置”“当”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特别怀恨在心,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译出大意给2分;“忤”“衔”“党”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A(3分)B(2分) C项中“色彩对比鲜明”错。D项中“工笔细描”错,这里应是“白描”。E项中“章法结构的创新”错,这也是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15.首联用典抒情(1分),化用《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自己归隐后百无聊赖的彷徨苦闷。(2分)中间两联写薄暮所见,在一片秋日夕阳的余晖下,牧人与猎马各自归来,但在这静谧安闲的氛围中,诗人却慨叹“相顾无相识”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的落寞。(3分) 16.(1)水中藻荇交横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17.D 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山高水长: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也比喻恩德深厚。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泥沙俱下:该词和“鱼龙混杂”都可用于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不同在于“泥沙俱下”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 18.C A.项 “超过”和“左右”不能搭配B项句式杂糅,实现……达成合作。D项成分残缺,“国际原油”后应加上“的价格”。 19.D 【解析】③句的“和谐不是”与上文句尾“和谐”相接。⑤句中的“不强调”与下句“强调”衔接。只有④句能引出文段末句“孔子”例;由此推出前后衔接最恰当的排序是③⑤①②④ 20.①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 ②都要从现世升华到艺术世界里去 ③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21.内容:画面上是一片汪洋,水中伸出一只呼救的手,岸上一群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却无人施救。画面上方一行大字:“二十一世纪的事故现场。” 寓意:讽刺批判了现今人情冷漠的社会现状和道德的退步。(内容、寓意各3分) 22.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命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淫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