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西风探荷 独泊伊河 荷开一时鲜,我仔细观察过。 赏新荷要在夏日八九点钟,那时晨光明媚,雾气消散,水气刚退,燥气未足,最好。花瓣慢慢张开,饱满张扬,肆无忌惮,香气也纯正。到了正午,光太强,花瓣要合拢了,它要保存一点实力,留待明天。 第二天,如果天气好,它可以再开,但无论怎样,都不会达到前一天的水平,徐娘半老,不会再有十六岁的明眸。舞台永远是年轻人的天下,很残酷。 第三天起,它就要败落了。一天天衰老,一瓣瓣凋谢。花瓣浮在水面,不会马上沉没,宛如一只只小小的画舫,被小鱼流波推助着,围着花柄看一遭,作一场妩媚的伤离别,而后漂走,慢慢腐烂掉。 温柔绚丽但不持久,这是荷的命运。好在新的花蕾次第开放,观赏者并没有看到破败,因为每天都有新荷递补。 花开,没有永恒,万物都难有永恒。品荷,让人品到人生的一丝忧伤与凄凉。人生有涯,岁月苦短,平庸衰老是难免的。 夏日,是荷的季节,是水的季节,是眼花缭乱的季节。 我们再次相会,已是秋冬之交。那天天气晴和,日头尚有暖意,但西风的力道明显已见冷硬。 还是那片荷塘,但已有今昔之感。花败,篷收,叶黄,满眼是混浊的水,半枯槁的叶。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萧瑟之景可入画,但难入俗眼。 摄影家们手里的镜头在不断捕捉,我的脚步也在从容寻觅。 这一池,荷叶已全枯,叶面皱缩着,在风里瑟瑟反抖。那一池,半绿半枯,仍顽强地拖延着衰老的过程。这一片蒿草黄灿灿烧灼人眼。那一片菖蒲半红半绿,尚存生机。更有水里那些睡莲菱角水藻,全忘记季节的更替,依然青葱可爱。 水里的红色鲤鱼,凑趣跑出来,使静静的水面有了动感。那蓦然惊飞的白鹭喜鹊水鸡鸽子野鸭,从草丛里扑棱棱飞起,搧动美丽的双翼,给荷塘增加了不少暖意和热闹。 秋日荷塘是丰富的世界,不仅仅是衰败。 丰满肉质已消去,只剩下骨架和精神。衰老也是一种诗意。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印度诗哲泰戈尔的句子。用来写荷,恰好。 四季的荷塘各具特色,爱荷之人是执着不移从不厚此薄彼的。 荷,有君子气度,周濂溪《爱莲说》,已有定评。荷之可人可鼻可口可用,李渔的《芙蕖》篇,列举一二。士大夫的荷,虽然飘逸,可还是入世入堂的。道士们爱荷,取其清洁和繁衍的能力。莲子若丹,生生不息。道家苦练苦修,渴望的是长生不老。哪吒三头六臂莲花化身,更是道家出色的想象力。佛教徒爱荷更为执着。且看那些佛界造像,时时有荷的影子,拿着,踏着,坐着,卧着,盖着,衣着,嗅着,吐着。虔诚的佛子,就是一枝枝柔韧的荷,出尘,坚忍,慈悲,彻悟,轮回。 荷,在东方古国里永开不谢。 我爱荷。 年少时,荷曾满足了我的肠胃需求。 成年后,那一池红红白白朴素鲜活的纷纭意象,我看它们,像欣赏一首诗一段乐,会意处欣然忘忧。 国画里的荷花,我喜欢写意,荷花本身单调,不蔓不枝,写意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可以渲染满池风情满纸气韵。张大千的洒脱,潘天寿的奇崛,齐白石的厚朴,我都服膺。但更喜吴昌硕的画作,吴画荷,喜画叶,醉墨团团,甚至不着一花;画荷叶,又喜画破荷,大起大落,墨沉淋漓,气势郁勃。曾题画曰:“横塘十里破荷叶,秋雨着来点点急。”可谓绘声绘色,意境开阔。甲午之役,对吴昌硕的仕途理想、济世之梦是一个沉重打击。故以“破荷”、“破荷亭”为号,以纪其悲愤。“破荷亭”一印,可为其篆刻代表作,文字线条粗壮,大起大落,一如荷盖高擎,气势横溢。印边画像,寥寥几笔,勾成一侧身头陀像,挺胸危坐,俨然一顶破荷。铭赞曰:“道日昧,步日退,面无可观,示人以背。”风趣盎然。边款阳文“古铁印高浑一路阿仓”。 吴终生浸淫石鼓文的临写。中年后才开始学画,熔铸金石文字笔意入画,可谓老辣之笔创古艳斑斓之画境,成为近代艺坛巨擘。 大器晚成者,必久经磨砺。 西风属金,金者,杀也。万物都要被西风检阅洗礼摧折选拔,存下来的必是强者。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曾言:人们要到晚上才能看清那一天是何等美妙。以枯槁之茎看柔嫩之叶灿烂之花,才会看出荷的大美。 破荷,不朽之荷。 西风残荷,别样的风景。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根据文意,题目“西风探荷”中“探”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西风对荷的检阅洗礼摧折选拔,富有韵味。 B.荷花花瓣凋谢时,小鱼围着花柄看一遭,作一场妩媚的伤离别,借鱼的依依不舍表达年华易逝、舞台更替的感叹。 C.黄灿灿的蒿草,半红半绿的菖蒲,睡莲菱角水藻,红色鲤鱼,惊飞的白鹭,动静结合,写出了荷塘的暖意和热闹。 D.引用索福克勒斯的话与作者提出的“赏新荷要在夏日八九点钟”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因为东西方审美观念不同。 E.作者对荷情有独钟,赏荷赏出了别样的风景,并用周濂溪的《爱莲说》和李渔的《芙蕖》两篇文章揭示了荷的高贵品质。 8.作者观荷品荷,品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4分) 9.“破荷,不朽之荷”,请结合吴昌硕的人生经历,并联系现实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