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济宁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1-10 15:11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少与孙何友善,同袖文谒王禹偁,禹偁大惊重之,以为自韩柳后,二百年始有此作。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逾年,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使。峡路蛮扰边,命往体量。还奏称旨,领峡路转运使。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酋感泣,愿世奉贡,乃作誓刻石柱。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先是,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寨,积聚皆可给。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真宗幸澶渊,以谓知郓州。契丹深入,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以时济。谓取死囚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祥符中禁火,时谓营复宫室,患取土远,谓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
仁宗即位,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特示谓闶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允恭倚谓势,益横无所惮。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夏守恩领工徒数万穿地,土石相半,众议日喧,惧不能成功,中作而罢,奏请待命。谓庇允恭,依违不决。内侍毛昌达自陵下还,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既而成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遣王曾覆视,遂诛允恭。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召拯等请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因出谓尝托允恭令后苑匠所造金酒器示之,乃降谓太子少保。坐谓罢者十数人。在崖州逾三年,徒雷州,又五年,徒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诏赐钱十万、绢百匹。
(选自《宋史》,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称旨,领峡路转运使    称:符合
B.民惊扰,争趣杨刘渡        趣:奔向
C.谓始请遣使按视            按:审查
D.坐谓罢者十数人            坐:连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无转饷之劳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而舟人邀利,不以时济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益横无所惮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B.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C.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D.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谓欲独任允恭/传达中旨而不欲同列与闻机政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谓年少时就很有才华,他的文章曾受到王禹偁的高度评价。淳化三年考中进士,一年后,被任命为福建路采访使。
B.丁谓奉命处置王均叛乱,会见其首领,以安抚为上。他们感激涕零,表示愿意世代供奉朝廷,并在石柱之上刻录誓言。
C.丁谓重修皇宫,合理统筹各项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取土困难、材料运输、清理废墟等难题,一举三得,还节省了大量开支。
D.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并包庇雷允恭擅自移改陵穴之事,最终被人揭发出来,因此被罢相。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3分)
(2)谓取死囚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4分)
(3)既而成谓复用旧地,乃诏冯拯等就谓第议。(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董士锡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无青?
    [注]争:怎。
(1)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于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赏析尾句“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一诗中,诗人多处运用比兴手法,其中“    ▲    ,    ▲    ”两句诗运用比喻,描绘出女子年轻时的美貌和短暂的幸福生活。
(2)《蜀道难》一诗中,“    ▲    ,    ▲    ”两句诗把青泥岭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    ▲    ,    ▲    ”慨叹京口曾经的繁华、东吴曾经的强盛、英雄曾经的辉煌都在历史的风雨中荡然无存。
五、(12分)
16.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结合语境,从下列节气名称中选出相应的内容填入文中画线处。(4分)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霜降  大雪
①  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 ② 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 ③ 芦花红蓼滩。  ④  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由孔子创建、孟子加以发挥的儒家礼制观,在战国时期曾饱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因为这种礼制观仅仅重视礼的道德层面,  ①  。秦汉之后,统治者开始将礼与法结合起来,融礼入法、礼法合一成为中华礼制变迁的重要转折。礼法合一要求人们遵礼守法,违礼即违法。②  ,又有法制规范之用。这样,古人通过礼来劝世导人,使人们“止邪于未形”,也把礼当成法制规范,使人们“徒善远罪”。这种礼法并重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18.下面是济宁旅游形象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占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4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