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 A.内讧(hòng) 绮丽 2.A 3. C(A.成分残缺 4. B 5.D(原文第二段说“科技史研究因为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又与一般的史学在‘古为今用’上有着明显区别”,D项直接说成“因为科技史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历史,所以又与一般的史学有着明显区别”,故错误。) 6.C(原文最后一段说“科技考古学已被列为科技史的分支学科,这是科技史应用研究的又一重要发展方向”,而C项漏掉了“又一”,所以错误。) 7.D(对张衡设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和借鉴的应该是地震学,所以A项不对。原文第三段说“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察往知来、古为今用是史学的重要功能,但这并不是主张史学要有实用性、应用性。”所以B项说“我们并不主张察往知来、古为今用”错误。C项错误是因“复制曾侯乙墓编钟”是“科技考古学”应用价值的有力证明,而不是“科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 8. 9.B 10.C 11.A(①李崇治理荆州的措施②李崇在打击盗贼方面的做法⑥所养数千壮士的战斗力) 12.C(杨灵珍没有自立为王) 13.(1)边地的人们相互失去和气,本来就怨恨刺史没有治理好。我现在奉诏前去代理,只需宣读一道圣旨就行了。(“和”1分,大意2分) 14.(1)①作者在官府当中拘束很久了,②在东郊看见优美的景色,心胸开朗。(每点1分) (2)①在东郊,杨柳、和风、青山能够使“我”的思虑变得澄明;②可以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③可以欣赏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谛听大地上的春鸠鸣啼。(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①作者在诗歌开头写到“吏舍”,即“官府”,心情烦闷;②到东郊之后,看到优美的景色,心情舒畅;③最后要决心学习陶渊明,归隐东郊。(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急于星火 (3)群贤毕至 (4)岩扉松径长寂寥 (5)万类霜天竞自由 16.作者在文章开头写自己的忙忙碌碌,不关心其他地方的人,首先是暗扣了文章的标题“远方”,(1分)把自己忙碌的生活与其他地方人的生活进行对比,(1分)欲扬先抑,(1分)为下文写别的地方人的生活做好铺垫。(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7.文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手法,写出了对“交流”的三层思考:(1分)①善于与人交流,就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答“和睦、和平相处”等,亦可以);(1分)②善于与物交流,就可能顺应自然规律;(1分)③善于与“神”交流,对生命的认识就可以达到哲学的高度。(1分)三层思考,层层深入,引人入胜(1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8.①不过分追求名利的生活;②兢兢业业地对待工作的生活;③善于交流的生活;④对人生和社会时时有着思考的生活;⑤悠闲而充实的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19.B、D (B项“流露出作者对学校生活的厌恶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有误,是想说刘老师教会孩子们写文章之不易;D项“并要学会接受黑暗、肮脏等生活内容”有误,作者认为“黑暗、肮脏、丑陋与痛苦,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认识它们,“就有可能超越”。) 20.(1)参考答案:因材施教(孝的内容因形式因个体而异)(2分) (2)答案:略 21.示例:(1)心存蓝天把青春献给祖国,魂逝长空将思念留与亲人。 22.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表 附:参考译文 李崇,字继长,小名继伯,顿丘人。孝文帝初年,任荆州刺史,镇守上洛。朝廷命秦、陕二州派兵送他,他表示拒绝,说:“边地的人们相互失去和气,本来就怨恨刺史没有治理好。我现在奉诏前去代理,只需朝廷一道圣旨就行了。不用派兵护送,这会使人增加恐惧。”孝文帝同意,他只带数十名人马来到上洛,宣布朝廷的诏书进行抚绥安慰,人们马上止息了矛盾。边境的戍卒抓到南齐的人,他命令全部放还。南齐人感激他的恩德,便送回掠去的北魏荆州的二百多口人。两国边境和睦,不再有烽烟狼尘的警报。在荆州刺史任上四年,很有政绩。 他又任兖州刺史。这一带过去盗贼很多,李崇便在每个村庄建一座城楼,楼上悬挂一面鼓。盗贼出现时,猛烈击鼓,四周村庄的人们听到鼓声就出动把守道路要口。顷刻之间,鼓声传遍百里,险要关口都有人埋伏。盗贼一出来,就将他们擒获。各州都建城楼悬大鼓,就从李崇这里开始。 以后,孝文帝南讨汉阳,李崇任梁州刺史。氐族杨灵珍派兄弟杨婆罗与儿子杨双领步兵和骑兵一万余众,攻破武兴,与南齐结成联盟。朝廷下诏命李崇为使持节、都督陇右诸军事,率军讨伐。他率军披荆斩棘,分路前进,出其不意,两面夹击敌兵。氐人都离开杨灵珍逃散,灵珍的人马顿时少了一大半。灵珍又派从弟杨建率五千人马屯扎龙门,亲率精锐将士一万据守鹫硖。在龙门以北数十里的地方砍伐树木,堵塞道路,用来抗拒官兵。李崇便命统军慕容拒率军五千人,从别的道路乘夜袭击龙门,将龙门攻破。李崇亲自进攻杨灵珍,灵珍连战失败,他的妻子被俘获。 东荆州蛮人樊安在龙山聚众反叛,越位自称王号。梁武帝派兵接应他。魏军进攻失利,朝廷便以李崇为镇南将军、都督征蛮诸军事,率领步兵和骑兵进讨。李崇派将士们进攻敌人的营垒,连连告捷,活捉樊安。不久,他兼任侍中、东道大使,黜退庸劣,提拔贤能,享有赏罚分明的美誉。朝廷任他为扬州刺史。 五月,滂沱大雨连续下了十三天,洪水灌入城内,房舍全被淹没,李崇与兵士漂泊在城头上。水势继续上涨,他又将乘船附在城头的城墙上,城墙只剩下两块木板那么宽的地方没有被淹没。州府官员都劝李崇放弃州城到北山去,他说:“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守卫这个地方,德薄招灾,导致这场大水。淮南辽阔万里,安危系在我一人身上。我一旦离开这里,百姓顷刻四散逃去,扬州这一方土地恐怕不再成为国土。我一定死守在这里,请大家不要劝说了!”这时,州人裴绚等接受南梁封给的豫州刺史职务,乘着大水,阴谋叛乱,李崇将他们击败消灭。 李崇性情深沉,很有大将的谋略;待人宽厚,善于笼络部下。在扬州刺史任上共十年,经常供养勇壮士兵数千人。敌兵侵略边境,都被他们摧垮,号称为“卧虎”,敌人十分惧怕。梁武帝对李崇久任淮南十分反感,多次设反间计,几乎无所不至。但宣武帝对他十分信赖,梁武帝的阴谋无法得逞,因而常常叹息,佩服宣武帝对李崇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