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魏)李崇,字继长,小名继伯,顿丘人也。孝文初,为荆州刺史,镇上洛,敕发秦、陕二州兵送崇。崇辞曰:“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但须一宣诏旨而已。不劳发兵自防,使人怀惧。”孝文从之。乃轻将数十骑驰到上洛,宣诏绥慰,人即帖然。边戍掠得齐人者,悉令还之。南人感德,仍送荆州口二百许人。两境交和,无复烽燧 除兖州刺史。兖土旧多劫盗,崇 后车驾①南讨汉阳,崇行梁州刺史。氐杨灵珍遣弟婆罗与子双领步骑万余,袭破武兴,与齐相结。诏崇为使持节、都督陇右诸军事,率众讨之。崇槎山分进,出其不意,表裹 东荆州蛮樊安聚众于龙山,僭称大号。梁武遣兵应之。诸将击不利,乃以崇为镇南将军、都督征蛮诸军事,率步骑讨之。崇分遣诸将,攻击贼垒,连战克捷,生禽樊安。寻兼侍中、东道大使,黜陟能否,著赏罚之称。除扬州刺史。 五月,大霖雨十有三日,大水入城,屋宇皆没,崇与兵泊 崇沈深有将略,宽厚善御众。在州凡经十年,常养壮士数千人,寇贼侵边,所向摧破,号曰“卧虎”,贼甚惮之。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梁武每叹息,服宣武之能任崇也。 【注】车驾:帝王所乘的车,用为帝王的代称。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诏绥慰,人即帖然 B.袭破武兴,与齐相结 C.僭称大号 D.宽厚善御众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无复烽燧____警 A.之 C.其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B.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C.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D.梁武恶其久在淮南/屡设反间/无所不至宣武雅/相委重梁/无以措谋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边戍掠得齐人者,悉令还之 ③崇槎山分进,出其不意 ⑤谋欲为乱,崇皆击灭之 A.③④⑤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崇为人处事非常低调,做荆州刺史时,朝廷想派兵送他上任,被他拒绝。最后他只带了几十名人马到上洛。 B.为了整治兖州一带的盗贼,李崇便在每个村庄置一面鼓。盗贼出现时,村民击鼓来传递消息,这样很快就能把盗贼擒获。 C.杨灵珍和樊安聚众反叛,自立为王,对抗朝廷,李崇受命讨伐叛军。他运筹帷幄,身先士卒,最后赶跑了杨灵珍,活捉了樊安。 D.扬州发大水的时候,有人劝李崇弃城而走。李崇慷慨陈词,誓与城池共存亡,体现了一名官员高度的责任感。 第II卷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边人失和,本怨刺史,奉诏代之,但须一宣诏旨而已。(3分) (2)黜陟能否,著赏罚之称。(2分) (3)一旦动脚,百姓瓦解,扬州之地,恐非国物。(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东 韦应物 吏舍局①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③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④迹犹遽⑤。 终罢斯结庐,慕陶⑥真可庶⑦。 注:①局:拘束。②澹:澄静。③霭:迷蒙的样子。④事:指政事。⑤遽:急促。⑥陶:陶渊明。⑦庶:庶几,差不多。 (1)诗中“旷”为精神舒畅的意思,其原因是什么?(2分) (2)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3分) (3)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3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 (2)州司临门,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 (3)____________________,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