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1.A 【解析】原文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说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畴”。 2.C【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由第四段可知,“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并不是“这种结构影响接收者对文本的理解”的原因;依据文意来看,其原因应该是“接受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先于作品而存在”。 3.B【解析】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4.AE( B项,“情节曲折离奇”,“带来一种悬疑得到解决的刺激,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有误。C项,对文章主旨的解读错误。D项,“而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逊色,缺乏戏剧性”有误) 5.长相妩媚,衣着华丽,声音甜美、舒缓;爱好交谈,坦率自然,纯真善良。 6.小说表面上写的是“被铐在一起的手”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心”的问题——心灵深处的人性美。警长为了保护罪犯的面子和尊严,不给他造成心灵上的负担,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体现了警长善解人意,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之心。 7.BE (A选文中没有提及抗日战争时期;C.“所以文中作者对杨荫榆女士颇多微词”原文中没有体现;D.“ 但胡适等大都不在意她的才华,只留意她的美貌。”原文中没有体现) 8.①行为常常“过分”,才识却一定深厚;②藐视旧习、锋芒尽显;③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④倡导性别平等,经济独立。(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9.①在历史进步的关头,她们选择了一跃而加入;②她们亲身参与到历史进程,表现出对新思想的吸纳和对新世界的渴望;③她们争取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突破千年的束缚,努力去做一个有尊严的女人;④她们还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0.C 11.B (“郎中原指宫廷医生”错误,郎中,官名。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 12.D (“他军中的士兵”错误,文中没有明确信息;“劝退贼寇”表述不准确,原文意思是贼寇部众听说居贞到达,都分散藏匿,不再为李梓发卖命) 13.(1)他随从世祖北征,常常为世祖讲说《资治通鉴》,即使在军中,也未曾停止读书。(“每”“虽”“废”各1分,句意2分) (2)听说众将不和,迁徙的百姓满城,又都得了传染病,柴草缺乏,却关闭城门不敢出去砍伐。(“盈”“乏阙”“杜”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十五岁时,汴京被攻破,居贞侍奉母亲居住在天平。刚刚二十岁,任行台从事。当时法制尚未确立,人们用贿赂相互勾结。有人赠送给他黄金五十两,居贞谢绝了。太宗听说后赞叹不已,敕令官府每月给予居贞白银一百两,以表彰他的廉洁。世祖即位,任命居贞为中书左右司郎中。他随从世祖北征,常常为世祖讲说《资治通鉴》,即使在军中,也未曾停止读书。一日,世祖问道:“郎中俸禄是多少?”居贞如数回答。世祖说俸禄太微薄,敕令增加。居贞辞谢说:“我的品级应当是这么多俸禄,不能因为我而破坏制度。”刘秉忠奏请任命居贞为参知政事,居贞又推辞说:“日后必定会有人援引此例请求由郎官直升执政大臣,那该如何处置呢?”没有接受任命。十一年,丞相伯颜征伐宋朝,居贞以宣抚使身份参议行省事务。渡过长江后,攻下鄂州、汉阳,伯颜率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设行省镇守鄂州等地。居贞说:“江陵是要害地区,是宋朝统率重兵屯守的地方。听说众将不和,迁徙的百姓满城,又都得了传染病,柴草缺乏,却关闭城门不敢出去砍伐。不如趁此机会先攻占江陵。”驿车上报。十二年春季,世祖命令阿里海涯率领军队攻打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的身份留守鄂州。于是他打开粮仓赈济流亡百姓,宋朝皇室子孙流亡寄居鄂州的,也发放口粮给他们吃,不改变宋朝的服装,并且通行宋朝的纸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任命尚未下达,居贞闭门不出,而骄横的将领与凶悍的士卒,共同策划骚扰百姓,居贞于是重新出来处理政事,人们依赖居贞才不惧怕。等到居贞离开时,鄂州的老幼百姓哭泣着送他上路,雕刻他的石像,在学宫中祭祀。十五年,居贞改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尚未到任,百姓争相到千里之外迎接申诉。士卒中有人携带兵器进入百姓家,诬陷他们藏匿兵器来索取财物,掠夺他人的儿女作为奴妾,居贞都将他们依法严惩。南安人李梓发叛乱,居贞担心将帅出征侵扰百姓,请求亲自前往,随行士卒仅一千人,在城北设置营寨,派人劝说贼寇。贼寇部众听说居贞到达,都分散藏匿,不再为李梓发卖命。等到居贞平定叛乱返回,未曾杀戮一人。十七年,在任时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赠予推忠辅义的称号,追封为定国公。 14. D E(D山翁好客,不是“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E晚唐不是“缠绵颓废”,而是“绮丽纤弱”) 15、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2分)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2分) 16. (2)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7.A (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印象不深。走马观花: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也比喻粗略得观察一下事务。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都常用来比喻办事不能深入。但“蜻蜓点水”偏重在“点”,指做事不坚持,不深入;“走马观花”偏重于“观看”不仔细,不认真) 18.D 19.C(③句是全段的话题,包含了“意境”与“意象”两个方面,且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①句紧承③句,前半句是对“境生于象”的说明,后半句是对“超乎象”的说明。④句承①句中的“意象……是材料”与“意境……是升华”用比喻使之形象化。⑥句承④句的比喻,⑤句承⑥句的“千姿百态”,⑥⑤两句同时回应③句揭示两者关系。②句是对前文的总结,“这”指代前面的内容) 20.①对待收藏的态度不尽相同 21.①学会沟通。因为不了解而误解,误解而心生间隙。沟通可以让彼此增进了解,消除误解。②遵守规则。室友共同制定寝室公约,比如有关作息时间、卫生值日等方面的规定。 22.【分析】材料由两个自然段组成,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对比出现的;一方面是孩子熟悉地背诵《弟子规》,内容是孝敬父母;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任性刁蛮,毫无礼数。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低下;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因此,这则材料立意:应该把道德知识的传承内化为个人行为的养成,也就是道德知识的生活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