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中学2017届高三12月质检考试语文卷参考答案 1.C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要么不读书,要么只是网络读书”错,原文是说“一个忧虑是大家不读书,另一个忧虑是大家即使读书也只是网络读书。”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D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加以判断。题中,A.原文是“那里面不可意会但能言传的东西”; B.“例如对西方经典就只能通过分析来接近进入”错;C.“这是进入中国经典的最传统的方式。”于文无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C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C项,原文是说你“也就是说不同读者对经典有不同的进入方式,因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发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传记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进行比较分析,B项,“十分敏感”不够恰当,文中说的是“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C项,“自由地来往于国内外”与“她的小说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构不成因果关系。D项,文中没有说严歌苓是因为写作患上那些病症,严歌苓也没有因为写作的压力而厌世。 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根据对传记内容的感知,从中找到与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提示,筛选出相关语句提炼性的概括出来。例如,“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可根据这些语句提炼性的概括即可。 ①严歌苓喜欢追问历史,且不依不饶,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的共同点,她喜欢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 ②用疯狂的想象去丰富题材,用生命的激情去点燃写作的“蜡烛”。(每点2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试题分析:此题的答题区间在最后一段,先从整体上感知最后一段的内容,然后紧扣题干要求,从该段中的语句中提炼出相关的语句组织答案。可结合具体内容分别从读者的欣赏角度、写作技巧角度、文学生命角度组织答案。 ①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作家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②民间有很多好故事,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 ③大众是文学生命的土壤,文学脱离大众,必然走向死亡。(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AD 试题分析:一、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B项,“魔幻小说”错误,这篇小说属于传奇类小说。C项,“圆滑”错误,“伸出手”这个 动作主要是表现老谭对自家木梳在治病方面功效的自信。E项,“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错误,无中生有。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象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首先明确白知府在文中涉及的情节及形象特点,再看这一情节或形象特点与主人公形象及其他情节的关系。可以从对主人公、对情节、对主旨等几个角度分析。从对主人公的角度来看,白知府有病,因谭木匠的梳子治好了病,这从侧面突出谭木匠医术之高明;从对情节上来看,因白知府的好奇引出了下文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①映衬了主人公形象。白知府有奇痒、失眠的病症,用谭木匠的梳子梳头,最终治好了他的病;并且写白知府深入百姓家听说谭家药铺梳子的奇效等,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谭木匠医术的高超。 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写白知府对谭家药铺的梳子让土匪跳山彪一帮人弃恶从善的事的好奇,引出下文故事的叙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照应了题目,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对白知府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引出介绍老谭的女儿相关情况:会把脉,甚至会制作木梳,所以也可以把老谭的女儿称为“谭木匠”,照应题目,突出、深化了主题。 【点睛】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2)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或丰富主旨的作用。(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使小说更具真实感,结构更加严谨。(4)引出主要人物。(5)对情节起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陡转。(6)构成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7)增加文章生动性、丰富性。比如本题中,就可以从对主人公的侧面衬托、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以及对主旨的体现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白知府的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②侧面描写。从小女孩上山为跳山彪的母亲看病,而跳山彪是杀人越货的土匪,这一情节表现出小女孩的男子气概,最后治好了跳山彪的母亲,且感化了跳山彪,表现出小女孩的医术高明:“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这表现出小女孩的心灵手巧。 ①有男儿气概(勇敢无畏)。跳山彪是土匪,杀人越货,但老谭的女儿(小女孩)却敢于跟随跳山彪进山给他母亲把脉。 ②医术高明。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把脉后,用谭家的木梳治好了跳山彪母亲的病,让跳山彪兄弟十八人弃刀成佛,可见她医术高明。 ③手艺高超。据说谭家药铺的所有木梳都是出自老谭女儿的手,可见她心灵手巧。 【点睛】这类题目在解答时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小女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解题思路可分四步: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文中“小女孩”的形象特点比较鲜明,考生可按上述思路梳理原文,整理相关情节,即可得到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C 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该段的大致意思,根据文意来断句,也可以利用一些标志词来判断,会事半功倍,题目中所给的一段的意思为:“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赵学仕任南京工部主事,因贪污受贿败露。南京刑部因赵志皋的缘故,从轻治罪,议调任饶州通判。朱吾弼上疏揭发,(赵学仕)最终被判贬谪戍守”。其中标志词应抓住:“南京工部主事”“ 南京刑部”“饶州通判”“吾弼”等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可以据此判断。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C 试题分析:C项“不再指房屋建筑”错误,“闾阎”也指房屋建筑。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D 试题分析:D项“三起三落”表述不够准确,前两次是朱吾弼主动辞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 (1)朱吾弼请求皇帝在朝廷会见大臣,讲求祖宗典章制度,依次施行,与天下重新开始(除旧布新)。(廷:在朝廷,次第:依次,更始:重新开始。每词1分,句意2分,“除旧布新”翻译不出来不扣分;) (2)首辅沈一贯暗中袒护王,因郭正域请求进行核查,便唆使其同党钱梦皋等逐赶他离去。(阴:暗中,暗地里,秘密地;左右:帮助,袒护;嗾:教唆,指使。每词1分,句意2分。)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朱吾弼,字谐卿,高安人。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授官宁国推官。召授南京御史。 大学士赵志皋的弟弟赵学仕任南京工部主事,因贪污受贿败露。南京刑部因赵志皋的缘故,从轻治罪,议调任饶州通判。朱吾弼上疏揭发,(赵学仕)最终被判贬谪戍守。奏请立太子,精简内阁大臣,补任谏官,罢除矿税,不回复。山西巡抚魏允贞被税使孙朝攻击,朱吾弼乞请治孙朝欺罔之罪。广东税使李凤侵吞国家财物,奸人王遇桂请求向江南的田契征税,朱吾弼都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过。当时无赖之人蜂起谈论财利,朝臣总是联名上章极力谏诤。皇帝虽不完全听从,也并非不容他们的切直之论。雷击皇陵,朱吾弼请求皇帝在朝廷会见大臣,讲求祖宗典章制度,依次施行,与天下重新开始除旧布新。不久又说:“陛下孝顺恭敬却疏于举行郊庙祭祀,警惕激励却松弛于朝廷日讲;宫苑大兴土木,殿廷遍地是秽杂之人,众小人横行朝廷内外,正直之士身陷囹圄;平民因矿税而枯竭,驿传因运送物资而疲惫,流亡之人因水旱之灾而增加,郡县因征赋科敛而困顿;草泽百姓产生叛心,衣冠大吏丧失志气;公卿不能荐贤,台谏无从攀援。不可不深入审查而另作打算啊。”最后说礼部侍郎郭正域嫉恶如仇,严于律己,不可因楚王事而废除。此前,楚假王之议兴起,首辅沈一贯暗中袒护王,因郭正域请求进行核查,便唆使其同党钱梦皋等逐赶他离去。朝廷上下没有敢留郭正域以及论楚事的人,惟独朱吾弼直接上疏申明义理。而御史林秉汉因楚王宗人杀害巡抚,也请求详细审查。并且说:“王既然不是假的,何必惧怕勘查?”朱吾弼、林秉汉于是被沈一贯等厌恶。正逢钱梦皋由于京官考察将被罢免,于是他揭发林秉汉是郭正域的鹰犬,言语触犯沈鲤、杨时乔、温纯。林秉汉因此获罪贬为贵州按察司检校,而钱梦皋得以留任。郎中刘元珍弹劾他,反而受到谴责。朱吾弼又上疏说刘元珍正直,请求罢免钱梦皋,藉此极力诋毁沈一贯,也违忤旨意,停俸一年,于是称病辞官离去。过了三年,起用任南京光禄少卿,召任大理右丞。齐、楚、浙三党执政,朱吾弼又称病辞官还乡。熹宗立,召回京。多次升迁任南京太仆卿。天启五年被御史吴裕中弹劾罢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