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卓越联盟2016--201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2-20 11:03

12、(1)【参考答案】(5分)A(3分)、D(2分)、C (1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解析】B项考查学习对文本细节的正确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并不一定是不良的生活习惯;C项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结果来看,厅长儿子确是受到范紫东影响而改变了初衷,所以可以给1分,但是二人是在范紫东的竭力争取下而大受感动的,不是最初就违背了父亲的心愿;E项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整体把握,此文并未涉及传主的创作理论,无中生有。
(2)【参考答案】(6分)聪慧多才、技艺精湛,其苦读诗书、剧作速度之快可体现;刚正耿直、讲求原则,体现在其对耿善民一事的坚决态度;安贫守志、立志教育,兴办学堂,感化学生事例可以体现;痴心爱国、针砭时弊,以秦剧为利器向社会黑暗发起进攻。【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传主形象的概括理解能力。【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原文找到题干涉及的信息区域,然后分析概括出传主的形象特点。答对3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参考答案】(6分)剧作家方面:著作等身,成就在秦腔史上首屈一指;教育家方面:主持健本学堂,走教育救国之路;革命家方面:积极参加革命,加入同盟会,为国家民族前途夙夜忧叹。【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关键语句内涵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了筛选信息的能力。【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对文本信息进行分层概括,然后针对题意得出答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参考答案】(8分)艺术应该为人生而艺术。艺术作品是精神食粮,应该在黑暗中引领人们走向光明,在迷茫中帮助人们找到方向,在懈怠时找到动力。(2分)范紫东身处乱世,以寸管之笔书写时代变化,剧显时弊,借剧中人物之口伤时忧国,其为人生、为现实而作的艺术作品必将引起欣赏者的精神共鸣,启迪心智,从而达到艺术的社会教化作用,从而唤起人们积极上进的思想。(3分)被称为“中国20世纪的良心”的作家巴金亦是为人生而艺术,他认为写作就是为了说心里话,发出内心的呼喊,反映人生,关心百姓疾苦,其信条是“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3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要思想的理解、探究能力。【解析】解答此题,要紧紧围绕原文标题和关键语句作答。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其中观点明确,理由只要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13.D    
14.B   
 15.A
16.①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反向思维
②并从别的领域取得思想上的启发
③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5分)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感受坦荡;它可能是一支乡音曲,让你备尝温馨。
18、作文思路点拨:
(1)从杨女士的角度来看,她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的回报,据此可以从“崇尚助人为乐之义举”“莫让善心之花枯萎”“好人难做”“莫让热心变凉”等立意来发表看法。
(2)从母亲的角度,别人为她让座,她却将其手机占有己有,毫无感恩之心;女儿要归还手机,她却强行制止,泯灭了女儿的向善之心。据此可以从“要知恩图报”“做人不能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家长应该言传身教做好榜样”等立意发表看法。
(3)从小女孩的的角度看,小女孩本身是有善心的,却因错误的家庭教育而不能付诸行动。据此可以从“家庭美德教育很重要”“加强道德教育”等立意发表看法。
其他见解、看法只要符合题旨即可。
【范文】
不要把“熊”基因遗传下去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在公交车上,一女子给一对母女让座,下车后发现手机落在座位上,打电话确认时手机已关机。经查监控发现,当时小女孩捡到手机后想叫住她并归还,却被其母亲制止并让她压在屁股下,等杨女士下车后便据为己有。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这件事让人惋惜的不仅是让座女子被恩将仇报,而是小女孩的成长教育。所谓一部手机毁掉一个孩子,这位母亲的言传身教可以写成一本书——《论妈妈如何教育儿女做坏蛋》。老师千万句教导,到母亲这里一秒清零。以后孩子出问题不能怪老师,母亲的这一个动作,胜过老师讲100节德育课。
给孩子做这种坏榜样,就别抱怨社会太冷漠。教孩子犯错,可谓不可饶恕。毁掉孩子的不是社会,也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父母。占小便宜吃大亏,如果哪天这个孩子为了钱当街暴打她的母亲,也在情理之中。想一想就知道,若干年后,这位母亲可能就是那种上调解节目、哭诉女儿不养老、只惦记自己房产的“受害者”。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学校老师教孩子书本知识,父母教孩子如何做人,书本知识只在学校上课时教,而如何做人则是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重点学校上重点班,也应该想想自己本身有没有提供给孩子高质量的人格教育,而人格素养不分家庭的贫富、成长的背景。从孩子和家长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映就可以看出,在家长的影响下,多少孩子可贵的品质慢慢被家长的“世俗”所改变。
人们常说“熊孩子”。熊孩子总是天不怕地不怕破坏一切。很多人在控诉熊孩子的同时,也在埋怨那些做家长的大人放纵熊孩子,而那些家长拒不道歉,反过来还埋怨你“跟小孩子一般见识”。其实,那些家长是怕担责赔偿,大事化小。孩子哭着找家长,家长笑着说孩子不懂事,摆摆手就完了,你又能怎样?公交车上的母亲就是这样。如果被抓到了,就说孩子不懂事,让孩子替自己背黑锅。于是,一个好孩子就这么被熊家长教化成了熊孩子。“熊”是可以遗传的。
现在已经不能指望那位母亲承认自己的错误,只希望孩子长大后能不被母亲影响,仍能记得这次亲身经历,并认真地告诉她自己的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不再把“熊”基因遗传下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