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卓越联盟2016--201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2-20 11:03
卓越联盟2016--2017高一第三次月考参考答案
1.C  C项,监御史与郡守、郡尉的地位关系,原文只有“并称”之说。故选C。
2.D D项,举报箱制度出现在汉宣帝时。故选D。
3.C  C项,“见知故纵之法”是为了促使上下级官员之间互相监督、举报。故选C。
4.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5.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6.D(曲解文意。“通撰的……审核后”错,原文意思是元行冲上奏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历经一年多才修成。并不是元行冲自己通撰了此书,然后由毋煚等加以审核。)
 7.(1)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担负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的职务),(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 [5分;译出大意给2分;“以(认为)”“固(坚决、坚定)”“乃(便、于是、就)”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 [5分;译出大意给2分;“构(陷害、构陷、诬陷)”“见(表被动)”“美(名词作动词,赞美)”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行冲,河南人。元行冲博学多识,尤其擅长音律及诂训之学。考中进士,几次改任后做了通事舍人,狄仁杰很器重他。元行冲品性不阿谀奉承,多次进言劝诫,他曾经对狄仁杰说:“下人侍奉上人,(对上人来说)也就像积蓄物资以备自己使用。好比富贵人家储备积蓄,用各种肉类以供佳肴,用各种药物来防疾病。我私下想您的门下宾客,可以充当美味的已经很多了,希望您能把我备作一剂药物。”狄仁杰笑着对人说:“他就是我药笼中的药物,怎可一日没有呢!”元行冲因本族出于后魏,而后魏没有编年史,便撰写《魏典》三十卷,记事详细文笔简练,为学者称道。当初在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的瑞石上有牛跟在马后面的图象,魏收的旧史认为晋元帝本是牛氏之子,后改姓司马,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元行冲推究探寻晋魏更替的来龙去脉,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朝而受命,考察校验歌谣谶语,特意著述来说明这点。开元初年,元行冲由太子詹事出任歧州刺史,又充任关内道按察使。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胜任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不久又被召入任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当时嗣彭王李志暕的庶兄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关在狱中等待判决,受牵连获罪的有十多人,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元行冲四次升迁后任大理寺卿。当时扬州长史李杰被侍御史王旭诬陷,皇上下诏将此案交付大理寺定罪。元行冲认为李杰治理政务廉洁正直,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这之前,秘书监马怀素召集学者续修王俭的《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在丽正殿校写四部书籍,事情没有完成而马怀素、褚无量去世,(皇上)下诏元行冲总代他们的职务。于是元行冲上表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一年多完成,献上此书,皇上很赞赏。皇上又特令元行冲为御注《孝经》撰写疏义,列入学校课程。行冲不久又几次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开元十七年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叫献。
(1)诗中的李白是一个怀才不遇、纵酒销愁、飘零抑郁的诗人形象。(2分)“敏捷诗千首”与“怜才”一句说明了李白的才情。“佯狂”与“酒一杯”写出了李白内心有无限悲愤,外在的痛饮、狂放不羁不过是他内心痛苦的另样表现。“世人皆欲杀”、“飘零”写出了李白无人理解的孤寂和生活上的艰难。(3分)
9.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深的同情和牵挂,希望李白能在晚年回到四川,过上安稳的日子。(3分)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直抒胸臆,质朴自然的语言,看似平常,却最能表达深厚真切的情感。(3分)
10、(1)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11、(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
(A.洛阳在清末民初还不是河南省会;“所以”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B.文中指出剪纸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文中只说剪纸是“日本高雅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代表人物是宫田雅之,他的作品被称为“刀势画”,并未说“刀势画”代表日本高雅艺术的最高水平。E.这次剪纸比赛是民间的比赛,小说也没有表现“阴谋”以及挫败“阴谋”的相关情节。)
(2)①为小说的展开提供相关的背景,便于文章内容的理解;②从洛阳剪纸写起,引出主要人物的出场;③和后文日本的“刀势画”对照,交代了两国艺术的源流关系。(每点2分)
(3)①他的剪纸技艺精湛,比赛中创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境界。②他的作品反映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③他的作品巧妙地蕴含着日本“落阳”必败的寓意。(每点2分)
(4)示例一:认同“艺术无疆界”的说法。
①艺术本身应该是超越国界和阶级的,它只是通过借助一些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技巧的创造性劳动。②艺术手法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文中日本的刀势画就是中国剪纸传入日本后由日本艺人改良而成的。③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人类共同审美共同欣赏的,小说中无论是宫田弟子的作品还是秦百川的作品,其技艺之高超能得到人们共同的欣赏。
示例二:反对“艺术无疆界”的说法。
①任何艺术都要基于民族的文化传统,它是表达民族文化精神的途径,它不可能不烙上民族的印记。②艺术作品反映的内容是基于社会生活、同时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它不可能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为所有人认同。比如秦百川的剪纸作品就会表现抗战内容,宫田弟子的作品则不可能表现这样的主题。③艺术手法可以互相借鉴,但欣赏艺术的群体的感情倾向是无法左右的,比如秦百川的作品就会对豫西的抗日军民起着鼓舞作用。艺术是有疆界的。
(观点明确1分,论述每点2分,语句通顺1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