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福建省六校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2-12 19:23
“永安、连城、华安、漳平、泉港一中,龙海二中”六校联考2016-2017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D(模糊范围,第二段最后一句中“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特别指出“中原地带”)
2、B(或然判断表述成肯定判断,文中为“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
3、B(“别赋”中的“别”与南浦这个意象有关,与长亭这个意象无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4、C(C项,因果倒置,图书馆允许她在闭馆后留在里面看书,她才经常工作到天黑。)
5、①创办研究所。回国讲学,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出自己一半的退休金用来奖励师生。②传承中国诗词。在东西方普及古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词“再生”。③传播中国文化。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重要贡献。
(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6、示例:不同意。(1分)理由:①叶嘉莹先生酷爱中国古典诗词,给孩子们精心讲解古典诗词,正是她对古典诗词的热爱的表现。②叶嘉莹先生放低姿态,为孩子们讲解古典诗词,是为了传播文化,做了很多“清高”学者不愿做的事。③叶嘉莹先生投身教育,立足讲坛。以瘦弱的身躯,九十高龄,仍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是她爱国有担当的体现。
(①答“同意”也可,理由能够自圆其说即可;②回答“同意”“不同意”给1分,谈理由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③只答“同意”“不同意”,不谈理由,不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7、C
8、B(工部主管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赋税财政等为户部主管。)
9、B(豪妇生病是真,不是装的;吴越的饥民也没有闹事;“转化”也不妥。)
10、(1) 你的父亲高明且凭借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只要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译出大意给3分。“绐”“ 自不诬”“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我放了你们,让你们自己谋生,除了供给吃穿以外,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以一年为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译出大意给3分。“营生” “期以岁月”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苏颂,字子容。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升任集贤校理,编订书籍。苏颂在国史馆九年,奉养祖母及母亲,养活姑姊妹和外亲几十人,甜美和乐,按时让他们结婚和出嫁。妻子儿女的衣食常常不能供给,他对此却很安定的样子。提升为知制诰。大臣推荐秀州判官李定,皇上召见,提升为太子中允,任监察御史里行。宋敏求为知制诰,封还谕旨。谕旨又下来,苏颂为知制诰,上奏说:“虽然朝廷急于用人,超越常规,然而毁坏法制,得到的益处少,受到的损失大,不敢起草。”接着到了李大临手中,也封还。神宗说:“台馆有缺额,不拘于官职的高低。”苏颂和李大临进奏不止,于是都被罢去知制诰一职,归工部郎中班。出任婺州知州。正要逆水而上去桐庐,江水暴涨,船被打偏将要翻了,母亲在船中几乎溺死,苏颂哀叫着扑入水中救她,船忽然自己正过来。母亲刚上岸,船就沉了,人们认为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改任亳州,有豪强的妇人犯罪应受杖刑却生病了,苏颂常常去检查,病没有好。谯簿邓元孚对苏颂的儿子说:“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苏颂说:“万事都依法而办,哪里忍心啊。”不久妇人死了,邓元孚感到惭愧。吴越饥荒,苏颂被选派去治理杭州。一天,他出来时遇见一百多人,悲伤地诉说道:“我们因为转运司责罚拖欠贸易的钱,已经被囚禁,即使死了也没有钱。”苏颂说:“我放了你们,让你们自己谋生,除了供给吃穿以外,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以一年为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他们都道谢说不敢负约,果然都如期交上了欠款。担任刑部尚书,升任吏部兼侍读。请求重新造浑仪,皇帝于是任命苏颂为提举。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因为吏部令史韩公廉通晓算术,有精巧的构思,苏颂奏请任用他。教给他古代的方法,造了三层高台,在上面放浑仪,中间放浑象,下面放司辰,用一个机关相连接,通过激水带动轮辐旋转,不用人力。时刻到了,司辰就出来报告。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看验时也应验,不差片刻,白天黑夜,都可以推测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自从有了书籍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以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绍圣四年,以太子少师退休。
(二)古代诗歌阅读(2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1-12 。(11分)
11、答案:A  D  (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解析:B项不是借喻,是借代;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这句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火似红”是想象的;  E项,“壮志难酬”错,诗歌中没有体现。
12、答案:(1)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分)(2)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分)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鉴赏】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长安失陷,诗人被叛军所羁押,又听闻唐军新败,望着漫天飞舞的的飘雪,感受着凛冽刺骨的寒意,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油然而发。第一联,写“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多”,写诗人心情沉重;“独”,表现出诗人凄凉的处境。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第三联,写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第四联,写前线战况和亲人的消息都无从获悉,诗人忧愁无聊,只能用手在空中写着字。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运用典故,“愁”字贯穿始终,前后呼应。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