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⑴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提拔,升任) ⑵张居正属为建坊(通“嘱”,嘱咐) ⑶言路希居正指劾之(迎合) ⑷起应天府尹(起任) ⑸录功,进右副都御史(记载功勋) ⑹次日即详谳大理(详细呈报) ⑺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逃跑隐藏) ⑻眷遇益隆(眷顾对待) 16. ⑴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按”、“憾”、“讽”各1分,句意2分)(5分) ⑵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翻译点:“微”、“无信”、“亲”。)(3分) ⑶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受到侮辱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翻译点:“及”、“负”、被动句。)(3分) ⑷我从地面一下子起飞,碰着树枝就停下来,有时或许还飞不到树那么高,就落到地上了,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度在向南飞去呢?(翻译点:“抢”、“控”、“南”、“ 奚以……为”。)(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7分) 17.⑴可以横绝峨眉巅⑵众女嫉余之蛾眉兮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⑷轻拢慢捻抹复挑⑸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五、诗歌鉴赏(11分) 18.AD(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A.“曾为县吏民知否”一句写的是自己对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的疑惑。D.苏轼一诗诗风灵动明快。) 19.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作者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痕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痕,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痕,而推断鸿飞何处。 ②颈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运用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作者以寺舍的今夕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需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 ★诗意分析 《怀渑池寄子瞻兄》 同行兄弟在郑原野上话别,共同担心前路艰难。骑马回头还在大梁田间巡行,想来远行家兄已经翻过崤西古道。曾经做过渑池主簿百姓知否?还和父兄歇宿僧房共题壁诗。遥想兄台独行一定旅途寂寞,前路迷茫只能听到骓马嘶鸣。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雪泥鸿爪”指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六、写作(60分) 20.★哲理分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的前半部是议论,后半部是描摹,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迷醉。 《泾溪》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写的一首哲理诗,诗人另辟蹊径,于景物中寓哲理,通过比喻手法所 总结教训。全诗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辩证。从表面看,舟行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实际上,险要之处,人们往往能够思想集中,小心谨慎,事故反而不易发生;平流无险的地方,却容易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因此常常“舟覆人亡”。 它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不可自满疏忽,而乐极生悲。 ★立意分析 上山下山,涉溪渡河,这是两个具体情境。写作时可顺应赞同诗歌文本的观点,亦可质疑反思它的观点。 其一,《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体现了难易之辨。行人心目中下山的容易,与实际中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上山下山山岭自相同,而山本无知,却处处设置重重障碍,一“放”一“拦”间考验的是人们的意志和态度。 其二,《泾溪》体现了安危(平险)之辨。险要之处,人们小心谨慎,事故不易发生;平流之地,人们放松警惕,常常舟覆人亡。人贵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上多少人闯过了惊涛骇浪,却在风平浪静处倾覆。 其三,两首诗共同表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辩证关系。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主观态度,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所以不管面对人生路上的顺逆,或者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人们都应该保持“兢慎”的态度,居安思危,不让纤芥之忧变成心腹之患,也应该清醒认识充分预估,不惧困难,不让绊脚之石阻挡前进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