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西省崇仁二中2016--2017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0-06 13:08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是家训史上数量最多的”文中没有体现。
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采用教育与惩罚并重的方法”错,原文是“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当好言相劝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其他的惩罚方式”。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有力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体现;B项,“迥然不同”错,原文是“略有侧重”;C项,“主观上只是为了维护家族的繁荣、兴旺,局限于家族的利益”错,原文是“家训在强调修身、齐家之后,仍然怀抱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
4.D(原文标点:旨夜开门,率兵击贼却,以官军壁两旁,使民m汲。复以渠泥覆积草,贼望见,以为水有余。督居民乘城力战,贼死伤者众,随解去。)
5.B(“左迁”是降职)
6.C(“朝廷下诏赏赐士兵绸缎”错,应是张旨假托皇帝诏令赏赐士兵绸缎)
7.(1)(朝廷)任命张旨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得分点:募、输、给各1分,句意2分)
(2)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卫。(得分点:垂、就、状语后置句式“守以强弩”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旨,字仲微,怀州河内人。父亲张延嘉,读书很多,不愿做官,州中将张延嘉的品行上报,(皇帝)赐给嵩山处士的岩号。张旨晋升为保定军司法参军,他上书转运使钟离瑾,希望补任一名县尉,抓捕大盗来证明自己。钟离瑾赞赏张旨的请求,替他奏请(朝廷)调任安平尉,前后抓捕盗贼二百多人。(张旨)曾与盗贼格斗,飞箭射中他的手臂,(他)不顾,仍然亲手杀盗贼几十人。提拔担任秘书省校书郎、遂城县知县,升任著作佐郎。
    明道年间,淮南闹饥荒,张旨自己去宰相那里陈述救济治理的策略。(朝廷)任命张旨任安丰县知县,大量征召富裕的民众缴纳粮食,来救济饥饿的人。不久疏浚淬河三十里,引支流注入芍陂,制作闸门,灌溉田地几万顷,外面筑堤用来防备水灾。两次升职任太常博士、尉氏县知县,调任忻州通判。
    元昊反叛,(朝廷)特别升(张旨)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府州通判。府州靠山而建,没有外城,张旨打算修筑外城,州将说:“我们州城依凭险要之地,敌人一定不敢来犯。”张旨不听。城墙将要修筑成功,大批敌人到来,于是连接大木头补城墙的缺口,用强弓守卫。城内外几天都不通消息,人心震惊恐惧。仓库中有几千段彩缎,张旨假托诏令赏赐给士兵,士兵都朝东看,高呼万岁,敌人怀疑这是因为救兵到了。州城中没有井,百姓取河水来饮用,敌人截断取水道路。张旨夜里打开城门,率领士兵攻击敌人,赦人后退,用官员军人在路两旁坚守,让百姓出来取水。又用渠道中泥土覆盖积草,敌人望见,以为水还有余。张旨督促居民登上城墙奋勇战斗,敌人死伤很多,随即撤退。因功劳升任都官员外郎,调任莱州知州。
叶清臣举荐张旨才能可以担任将帅,皇帝召见对答,改任邢州知州,提升为提点河东路刑狱。范仲淹、欧阳修又奏称张旨勇武而有谋略,授任阁门使,张旨坚决推辞。晋升为工部郎中、凤翔府知府,加官直史馆、梓州知州,凭着直龙图阁的身份任荆南知州。入京任判尚书刑部,多次升职担任光禄卿,潞、晋二州知州。因老病,暂代判西京御史台,不久去世。
8.这两句通过描写傍晚时分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寂静清冷的乡村日暮图。渲染傍晚冷清的气氛,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以及谋篇布局的能力。解答第一问,可以结合诗句“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具体考虑,这两句写出了日暮时分,牛羊归来,农家柴门各自紧闭的田园生活的图景,回答时要注意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及其特点考虑。解答第二问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从内容上说,渲染了气氛;从结构上说,由于是首句,可以从为下文做铺垫等方面考虑。
9.(1)表达了诗人对故国(园)的怀念之情,凄清的月夜流寓他乡的诗人发出了“江山非故园”的感慨,表达了对远离的故园的无比怀念与愁绪。
(2)抒发了暮年济世渺茫(或孤老寄居他乡)的悲凉之感。尾联用“何须”来自我安慰,孤灯照白发,哪怕灯芯结花却也冲淡不了晚年流离的凄苦悲凉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当做到知人论世,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内容和诗后注释考虑,这首诗写于他“晚年流寓夔州”之时,“江山非故园”“头白灯明里”表现了杜甫孤老寄居他乡的悲凉之情,尾句的“何须”一词,尤其能表现出他的凄苦悲凉。
10,(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