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9-05 16:17
8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C(文本对形状有所涉及,但却涵盖于“特点”部分内。)
2.D(太湖石形成的第二条件是沉入湖中被水冲刷侵蚀。)
3.C(A狮子林建于元代,苏轼是宋代人。B太湖石的特点有“漏”,它是不积水的。D太湖石是天然形成的,不是雕琢出来的。)
4.要对文言语句正确断句,首先必须理解语句的大意,然后根据句意内容、结构特点以及一些重要的词语进行合理的停顿。如本句中“带刀走马”“瞋目张拳”从结构上来说是并列结构,显然不能将其再从内部分开,因而ACD的停顿都有问题;再说,“每咤曰”是偏正结构(“每咤”是“曰”这一动作的修饰成分,且内容相对较少)也不能分开,进一步印证AC停顿的错误。【答案】B
5.【解析】除,在古代一般指授予官职或任命官职,不存在升迁的问题。【答案】C
6.【解析】韩凤“神色严厉,大声呵叱说汉人不可忍受应该杀掉”的表情和言辞不是在“寿阳陷落后”,从文本看是第五段所叙述内容中的表现。【答案】C
7.【参考答案】(1)强弓长矛,容许互相推托;军国谋划,怎么能发生争执?(容相、推谢、谋算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不处理政事,而宫内急迫催促办理的事,都由他顺便奏呈皇上。(视事、急速、附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韩凤字长鸾,是昌黎人。韩凤自幼聪明多智,体力强壮,擅长骑马射箭,后来升任为乌贺真、大贤真正都督。后主住在东宫,年纪还小,武成帝挑选都督三十人,送去侍卫后主,韩凤是其中之一。荫袭爵位高密郡公,位列开府仪同三司。武平二年(571),和士开被厍狄伏连等矫诏杀害,皇帝下令让咸阳王斛律明月、宜阳王赵彦深在凉风堂审问同党。这件事的内情,都让韩凤亲口传告,然后皇帝宣诏通告文武大臣。宫殿防卫,都交付给他。授予侍中、领军,总管内省机密。
祖珽曾和韩凤在后主面前讨论事情,祖珽对韩凤说“:强弓长矛,容许互相推托;军国谋划,怎么能发生争执?”韩凤回答说“:各自发表意见,怎么有文武优劣的分别!”后主将杀斛律明月,韩凤坚决不执行。祖珽趁机在后主面前进有谗言,杀掉斛律明月后,有几天后主不和韩凤说话。后来不久恢复旧日关系。仍旧封他故地昌黎郡王,另外又赐位特进。
官职升为领军大将军,其他都和以往一样。儿子宝行娶公主为妻,在晋阳赏赐上等宅第。公主生男孩满月时,皇上驾临韩凤住宅,宴请宾客数天。每天早上参风时,他先被皇上召呼问事,出来后才召引奏事官。如果不处理政事,而宫内急迫催促办理的事,都由他顺便奏呈皇上。国家与军中机密要闻,无不经过他的手。皇上东西游巡,以及游山玩水嬉戏射猎,只有他单独陪伴。与高阿那肱、穆提婆共处中枢要职,号称三显贵。
寿阳陷落后,韩凤与穆提婆听说失败的消息,手握长矛不停地说:“他家的东西,任他去吧。”后来皇上派他到黎阳,靠河修筑防护城,说:“危急时可守在这里做龟兹公卿大夫的子弟。更可惜人生短促如蜉蝣寄于天地,只应该行乐,为什么要发愁呢?”群臣也都这样应和。韩凤常常带刀驰马,不曾安稳行走,瞪眼挥拳,有吃人的样子,每次大声喝叱:“恨不能杀汉狗喂马!”又说“:刀只能用来砍汉贼头颅,不能除草。”
韩凤身居要职期间,特别嫉妒贤才士人,早晚饮宴,只是相互诽谤。崔季舒等人的冤案,都是韩凤造成的。皇上每次赏赐他,动辄就是千万。恩宠日甚一日,越发骄横恣肆,神色严厉,不曾和他人结交应酬。朝廷官吏问事,不敢抬头看他,动不动就大声呵叱,大骂说:“狗汉人真不可忍受!只应该杀掉!” 如果碰上武士,即使身处社会末层,也容纳他们。在隋做官,官位最后达到陇州刺史。
8 .(1)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诗人站在高楼上,耳边传来几声时而高昂时而呜咽的号角声,放眼望见早已结冻、不再流淌的泾河。(3分)(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军中号角和冻住不流的泾河之水(或通过描绘苍凉萧瑟的边塞风光)流露出身处异乡的孤寂凄凉(3分)。
9.同:身处异地的孤独、思念之情。(2分)异:①李煜被囚于宋,登楼只见缺月、梧桐、深院,由寂寞秋色引发的是无法排遣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2分)②魏野作客异乡,借登楼所见的“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描述了边塞的凄苦之境,由此引发思乡之情。(2分)
10.(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11.(1)(5分)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D给1分;选B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B.“神秘阴森”不恰当;C.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2) (6分)①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 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3) (6分)①“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②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③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善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
(4)(8分)①情节安排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2分)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凑聚焦。(2分)②有利于 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2分)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2分)③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2分)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2分)(选择两个方面,每个方面4分,共8分。意思相近即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