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解析]“完全摒弃了语言”有误。过于绝对。 2.C[解析]原文为“扬弃知觉思虑”。混淆概念。“扬弃”的意思是抛弃坏的而发扬好的。 3.B[解析]原诗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反复理性思维基础上产生顿悟。 4.D 5.B [解析]先帝不能指前朝的皇帝。 6.B [解析]原文“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意思是更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一定要能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选项把顺序弄颠倒了。 7.(1)请求丈量荒田,清查逃亡户口,把生存的喜乐给流民,鼓励他们耕种的心思。 (“核”,“逋”,省略句,倒装句,“予”) (2)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借此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前往。 (“陈”,“殁”,状语后置,“因是”“返柩”) 【参考译文】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被授予韩城知县,有突出的政绩。遇到父亲去世,三年内不曾入过内室,服侍母亲极尽孝心。十二年升任户科给事中。他上书讲述了国家的四种弊病:(分别是)百姓贫困、兵力虚弱、群臣萎靡不振、国家财政空乏。又讲述了提高米价的办法,让天下赎罪的人家都出米赎罪,用盐制度恢复开中的老办法,让边塞的用户出粮充军粮。又请求严禁将士劫掠,官府剥削百姓。第二年正月,剿饷罢除征收,(左懋第)又请求马上迅速推行,担心远方的官吏不知道,已经先征收了,百姓不能得到实惠。庄烈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十四年懋第外出负责督办漕运,赴任途中飞章进言说:“我从静海走到临清,一路上看到百姓饥饿而死的有十分之三,病疫而死的十分之三,做了盗贼的十分之四。米一石值二十四两白银,人死后活人拿他来吃了充饥,希望陛下为下边的小百姓来考虑考虑吧!”过后他又陈述了安抚百姓消除贼寇的策略,请求丈量荒田,清查逃亡户口,给流民以生存的喜乐,鼓励他们耕种的心思。十六年秋天,懋第外出视察长江防线。第二年五月,福王即位,任用他为兵科都给事中。当时大清兵接连打败李自成,朝廷决定派遣使节跟大清和好,对派谁去感到为难。左懋第的母亲陈氏在燕地去世,左懋第想借此机会将灵柩送回故乡安葬,便请求前往。朝廷于是任用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绍愉一起去,同时让懋第经营黄河以北,联络关东各部队。懋第临行之前上书说“:我这次出使生死难料。请让我以告别京城的身份说一句话吧。我希望陛下把先帝的深仇大耻记在心上,看到高皇帝的弓箭时,就想想看成祖以下各位圣主的陵墓今在何方;招抚长江沿线残存的黎民时,就想想看黄河以北、山东的赤子谁来抚恤?更希望朝廷时时整顿兵马,一定要能渡过黄河作战才能把住黄河防卫;一定要能把住黄河防卫,才能划江而安。”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来后我朝让他住在鸿胪寺。他请求祭告各皇陵并改葬先帝,没得到批准,就把祭品摆在住所里,哭并且祭奠了他们。然后就在这个月二十八日那天被遣送出都城。弘范向我朝请求让他亲自到江南招刘泽清等大将降附,留下懋第等不要放回。于是我朝从沧州追回了懋第,让他改住在太医院里。顺治二年六月,他听说南京失守,悲恸地哭了。他的弟弟懋泰以前做过吏部员外郎,投降过贼寇,后来投降本朝做了官,来探望懋第。懋第说“:这个人不是我弟弟。”把他给喝斥出去了。到闰月十二日,懋第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投降被处死了。 8.“乐事回头一笑空”与前面的“多情多感仍多病”相照应),(2分因为这次与朋友在多景楼集会确是一大乐事,但它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看,眼前的乐事就会消失而一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3分) 9.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1分,解说诗句)。“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1分,解说诗句)。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1分,“宁静”或“空白”等),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1分,“侧面表现”),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1分,“回味”)。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10.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