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5)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7-22 15:22
参考答案
1. B(曹丕“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表述有误)
2. A(“有力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分析有误)
3.D(“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理解有误)
4.A 
5.D(谥号有褒有贬)
6.D(穆赞替代崔衍管理宣州时, 从府库中拿出四十万贯钱代替百姓交税)
7.(1)(崔衍的)继母李氏不喜欢崔衍。崔伦从吐蕃回来,李氏穿着破旧的衣服来见崔伦。崔伦问她(这么穿的)原因,李氏说:“崔衍不供给我衣食”。
(2)当时裴延龄统管度支,正致力于聚敛赋税,于是私下对崔衍说:“以前的刺史没有揭露这件事的,您应该停止(揭露)。”
8.上句是动中写静,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下句是静中写动,夜深人静,忽闻船夫低语,可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诗人明写船舱中所见所闻,暗写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9.首诗主要抒写伤老、思归、厌战之情。 首联一个“犹”字,道出诗人归乡的急切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旅途的寂寞情绪。颔联写旅途中内心的纷乱不宁之情。颈联进一步写内心纷乱的原因。 “万里”, 写的是身世的飘零, 诗人由“衰鬓”想到了人生易老,“秋色” 的肃杀增添了内心的孤苦。“明月”,更增添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把这种忧心愁思更加深化了,“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诗人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为战争,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之情。
10.(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1)C (C3分,A2分,B1分;DE不得分)
B项“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语言,没有细腻的描写,故1分。D强加因果。E项张冠李戴,文中倒数第二段说“屠呦呦……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起的作用和意义立竿见影,而不是“不可能在短期内看见显著的价值和效益”。)
(2)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②改用乙醇冷浸法(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1分)。
(3)①源于兴趣理想的动力: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②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③研究操作的实践能力: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④临危受命领导团队的才干: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每点2分必须先概括再联系原文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4)①“各种肤色的人表达敬意”的原因是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②“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敬意”意味着85岁的老人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③这种“敬意”源于:疟疾这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有着像屠呦呦一样为理想克服困难、执着奋斗的坚强毅力,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即使获奖依然不忘团队的合作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屠呦呦查阅中国古老的医药典籍,利用现代的科研方法提取的青蒿素是具有中国医药特色的科研成果,为中医药学增光,更为中华文化添彩,她激励着国人、华人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13.D(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有生之年:一生之中最后的年月,即余年。陈陈相因: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改进。含贬义,与语境不符。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
14.C(A句式杂糅,可把“用于”改为“作为”,或删掉“的费用”。B成分残缺。“分别是……”前面加“它们,”“可以……”前面加“它们”。D.搭配不当,“维护”搭配“合法权益”可以,但是不可以搭配“合理要求”,可改为“满足合理要求”)
15.B
16.①诞生的不只是莎士比亚等文艺大家 ②之所以称呼培根为“子” ③为了寻求力量并汲取力量
17.构图要素:该图标涵盖了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各种方式,(1分)其中包括声音、图片、视频、文字(输入法)等,(2分)
寓意:网络使人与人之间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能够即时讯息交流。(2分)
18.【思路点拨】写作这篇文章,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句话作为立意的角度,也可以综合两句话进行立意。第一句话强调世界是自己的,你的世界是你自己的,你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为此,人必须要塑造自己,成就强大的自己。没有人为你创造美好未来,你的一切都由你自己来把握、来经营,与他人无关。就是你要具有强大的独立意识,独立完成,独立做到,独自担当。第二句话强调每个人都与我有关,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是世界的一份子,人与人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关心世界。
由第一句话,可以立意:“世界与我无关”“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我的世界我做主”等。
由第二句话,可以立意:“我与世界”“一枝一叶总关情”“让世界充满爱”等。
综合这两句话,可以立意:“爱自己、爱世界”“锤炼自己,改变世界”等。
写作时,可以把两句话综合起来,展开论述;也可以以某一句话为重点,深入挖掘,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性思维,旁征博引,活用论据,综合生活实际,提出有创意的观点。
 
【参考译文】
崔衍,字著,是深州安平人。他的父亲叫崔伦。崔伦在宝应二年,以右庶子的身份出使吐蕃,吐蕃违背盟约,将崔伦扣留在吐蕃二年,把崔伦捉至泾州,逼迫他写信来约城中守将投降,崔伦不听从,又把崔伦囚禁在逻娑城(今西藏拉萨市),经历六年,崔伦始终不屈服,才允许他回国。
崔衍,天宝末年以明经科登第,调任富平尉。(崔衍的)继母李氏不喜欢崔衍。崔伦从吐蕃回来,李氏穿着破旧的衣服来见崔伦。崔伦问她(这么穿的)原因,李氏说“崔衍不供给我衣食”。崔伦大怒,召来崔衍,想要袒露他的后背鞭打他。崔衍哭了,却始终不自己陈述内情。崔伦的弟弟崔殷,闻讯后赶紧前来说:“崔衍每月的俸钱,都送到我嫂子那里了,还说什么崔衍不供给(她)衣食呢!”崔伦才明白(其中隐情)。从此崔伦就不听信李氏的诬陷之言了。崔衍调任清源县令,勉励老百姓耕田,让流亡的百姓归附,观察使马燧上表表彰他的才能,朝廷将他调任美原。崔伦去世后,崔衍侍奉李氏更加恭敬。崔衍每年都给李氏所生的儿子崔郃偿还数不清的债务, 所以崔衍官职做到江州刺史,而妻子儿女仅仅免受饥寒(衣食没有富余)。
后来(崔衍)历任苏、虢二州刺史。虢州地处陕、华二州之间,而赋税却(比其他两州)重了好几倍。崔衍向朝廷禀报赋税太重。当时裴延龄统管度支,正致力于聚敛赋税,于是私下对崔衍说:“以前的刺史没有揭露这件事的,您应该停止(揭露)。”崔衍不听,又上奏说:“我所治理的地区大多是山田,并且处在驿站传递的要道上,连年歉收,百姓全部流离失所。不减免租税,百姓会活不下去。臣看到近来诸郡议论民生,弊病在于官吏不为百姓向上陈述请求,不反映真实情况。不担忧陛下不忧民抚恤,而担心申请的不符合事实,不担心朝廷不怜恤宽恕。 陛下提拔臣去治理大郡,我怎能想要看到百姓困顿却犹豫观望不说呢?”唐德宗认为他词理中肯直率,于是特别下令度支给减轻赋税。
崔衍升任宣州歙县池州观察使,政务简便,被百姓怀念。他所选择的属下官员,大多是名流。后来大多显贵通达。(崔衍)享年69岁。死后朝廷加封他为工部尚书。
崔衍生活简朴节约敬畏法律,家无侍妾。俸禄接济给亲族了。丧葬嫁娶,靠他接济的有几十家。到崔衍死时,家里穷得不能解决丧事,向朝廷上奏,朝廷赏赐300段布帛助办丧事,还给他相当的粮食。
在此以前,天下官吏喜欢在税收之外进奉钱财以便巴结皇上获得恩宠, 州郡财力被耗尽了, 为首的有韦皋、刘赞、裴肃。刘赞死后崔衍代替了他的官位。以前上贡有金锡共十八种,都是两倍的价钱从州里买来的,老百姓被掏空了,大多逃离,崔衍来后,把它免除了。在宣州十年,还是很勤俭的,府库也很充实。等到穆赞替代崔衍管理宣州时, 从府库中拿出四十万贯钱代百姓交税, 因此宣州发生旱灾,宣州人不至于流散。正是由于崔衍原有的积蓄。路应担任观察使,因为崔衍对人民有恩惠,向朝廷说明情况,元和元年,皇帝下诏书褒扬赞美,给他的谥号为“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