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C(本项偷换概念,“五千年”错,原文为“自春秋以来”。) 2.B(本项曲解文意,“身份、地位高于”说法错,原文是说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高于历代帝王。) 3.D(本项为无中生有,“君子和小人的身份是紧密联系,互为转换的”之说文中无信息。) 4.A 5.B(工程建设、水利、交通等归工部管辖) 6.A(“坚决反对”之说不符合文意,有人只是建议“不可轻发”。) 7.(1)(5分)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遣一个官吏(催促)而赋税自然收足。(关键词“榜”“俾”“谕”各1分,句意2分。) (2)(5分)官府发文让晋陵县丞李孟坚代理无锡县县令,(他)治县具有声誉,叶衡向皇上推荐,(皇上)就任命(他)做秀州知州。(关键词“檄”“摄”“除”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因捕获盐寇改官,任临安府于潜县县令。(当地)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困于加倍缴纳(赋税),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的名籍,而把他们应缴纳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的民户,贫穷的人顿时得救。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催促)而赋税自然收足。治绩成为各县中最好的,郡里长官把他的政绩向皇上报告。提升为常州知州。当时发大水造成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防备发生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瘟疫大起,叶衡单人独骑命令医生跟随自己,到处访问疾苦,救活的人很多。官府发文让晋陵县丞李孟坚代理无锡县县令,治理有声誉,叶衡向皇上推荐,就授为秀州知州。叶衡被任命为太府少卿。合肥临湖边有圩田四十里,叶衡上奏说:“招募百姓耕种,每年可收谷数十万,免除租税,二三年后田地定下规模,仿照营田方式,公家私人各收一半。”皇上听从了他。叶衡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当时盐税亏欠很多,叶衡上奏说:“近年赋税收入没有增加,是私商贩盐妨害了它,应从煮盐的地方就加以管制,管理盐锅的生火灭火,核查盐灶的多少,盐户的本钱按时发给他们,盐出得多了按时收购,选廉洁能干的官吏访察他们,私贩自然会绝迹。”于是任命了措置官三人。叶衡遭逢母丧。复职后担任枢密都承旨。他上奏马政的弊端,提出应当命令每一个统制,分头管领马匹若干,到年底计算马匹数目排定优劣。李垕应贤良方正科对策时,近于亢直敢言,列入第四等。叶衡上奏说:“陛下赦免他的狂妄而选取他的忠诚,足以显示陛下包容谏言的大度。”于是赐李垕制科出身。有人进言江、淮兵士名籍作伪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检视,赐给他袍带、鞍马、弓箭,并且命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的要点。叶衡办完事入朝觐见皇上,皇上当时驾临偏殿检阅武士,召叶衡参与观礼,赐他酒,皇帝亲自写字赐给他。叶衡拜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皇上专心一意恢复国土,凡是将帅、武器、山川、防守都经过思考,奏对结束,从容不迫地赐他座位,研讨谈论机密大事,或者随时召他进见。皇上选派使节出使(金国)要求归还黄河以南的土地,叶衡上奏说:“司谏汤邦彦有口才,适宜出使金国。”汤邦彦请求面见皇上,问起派遣出使的原因,知道是由于叶衡的推荐,恼恨叶衡排挤自己,听说叶衡对客人说过诽谤皇上的话,报告了皇上,皇上大怒。当天罢免了叶衡的相位。六十二岁时叶衡去世。 8.(5分)颔联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1分)诗人赋予“江山”“花柳”以人的感情,说江山好像以前一样等待着我,花柳也仍然无私地向我展现美丽。(2分)这两句写山水草木对诗人有情,其实正表现出诗人对山水草木的喜爱,正是人有意,物有情。(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观点一:诗人的愁闷能够因游览而暂时完全消减。(1分)因世道混乱、民不聊生、个人命途多蹇,诗人满腹忧愁,游览山水就是为了排解愁闷,寻求解脱。修觉寺一带风景绝佳,江山和花柳都在无私地等待着诗人,田野润泽,薄雾如纱,沙地暖和,日色退迟,美丽的自然风景让诗人沉醉,愁闷自然就烟消云散。(5分) 观点二:诗人的愁闷不可能因游览而完全消减。(1分)当时,中原一带干戈未息,山河破碎,民生多艰。诗人客居他乡,漂泊不定,忧国忧民,满腹愁苦不可能因一时的游览而排解一空。“客愁全为减”只是诗人自我安慰、故作豁达之语。(5分) (本题为探究题,考生不论持什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0.(6分) (1)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每句1分,句中有误或字迹模糊、看不清楚,该句不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