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6年山西省重点中学联合体高三适应性最后一考押题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29 22:32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写人情之难言        人情:人的情感。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有司:官吏的通称。
C.以歌咏大宋之功德      歌咏:歌颂、颂扬。
D.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穷人:生活穷苦的人。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梅圣俞“穷”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    ②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③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  ④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⑥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大多出于困厄之士的笔下,他们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就把内心郁积的忧愁感慨转化为诗兴,写出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B.梅圣俞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写的文章简古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向世人表白,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话从侧面印证了梅圣俞诗歌的工巧。
D.文章没有把论述梅圣俞的诗歌艺术当作主要内容,而是借诗序的形式,表达了对梅圣俞虽才智超群却未能“得用于朝廷”的惋惜和悲叹。
7.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二)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11分)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8)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5分) 
(9)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三)默写
10.补全下列句子空缺处。(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追叙婚后生活,认为错不在己,于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谴责男子没有准则,反复无常,感情不专。
(2)白居易《琵笆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出了琵笆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叙写自己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被绮绣”的同舍生之间,但一点也不欣羡他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