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黄冈市2016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25 10:45
参考答案
1、B(原文是“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
2、C(根据原文,“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
3、C(原文是“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还说“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     
4、A
5、D (汉孝帝时后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后来各朝代地方长官有不同的称呼)
6、D(邢邵正担任兖州刺史,也不是发生在尚书省)
7、(1)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
(2)到袁聿修在吏部,正赶上国政衰败,道德沦丧,如果违背权要之臣,恐怕立刻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袁聿修虽然自己仍严守清白,但还是不能摆脱请谒的烦劳。
8、杜甫认为,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1分),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2分)杜甫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2分)。欧阳修在这里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而用了一个“魂”字,则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表现了对远嫁女子的深切同情。
9、同意。①自古以来,有多少美丽可爱的女子遭受远嫁的厄运,成为对外执行妥协政策的牺牲品?又有几个肉食者能为国家的富强而出谋划策?(2分)②“玉颜”反为“身累”,“肉食”不与“国谋”,诗人寓于这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2分)此联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比鲜明,得此赞誉,当之无愧。(2分)
10、(1)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2)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1、(1)C3分,E2分,D1 分(A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B“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D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2)①老态龙钟。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每点两分)解析:先审题干,“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说明是三点;通读全文,先分别概括“老木”和“阿黄”的特点,比如都很老,老木守着土地,阿黄守着老木等等;最后,找到相同点,完成答题。
(3)①这一细节,表现了夜幕降临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表现了老木活着的状态,透露出人物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内容、形象)②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作者内心的担忧。(主旨)③余味悠长,令人回味,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④照应开头的1、2段的描写,使文章结构完整(结构)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内容、形象、主旨、结构等角度答题,如,作为小说的结尾具有,呼应开头,点明主旨等作用。
(4)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②“渐渐消散的炊烟”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朝代变迁的感叹。④引发读者的思考:农村到底该怎样发展。⑤增强形象性,给全文罩上了一层淡淡幽怨之色,更易感染读者。(答出任意4点给满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