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中2016届高三冲刺模拟卷语文试卷A卷参考答案 一、(9分) 1.B(把“中国文化”和“汉族文化”混为一谈,“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具有重要的地位”说的是汉族文化) 2.C(“自始自终都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挑般”错,应该是“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化带到中国以前”,中国文化没有受到什么挑战) 3.B(“只要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化”错,根据原文意思,只要接受了中国文化,承认了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即可,并没有说一定要放弃自己原来的文化。而且原文还说“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文化才能丰富多彩”) 二、(36分) 4.A(原文标点:淮甸备敌,兵食为先,今以降毕为见兵,以籴本为见粮,无一可恃,维扬城池未修,军旅多阙,卒有不虞,何以待之?) 5.A(第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 6.C(“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有误,文中无此表述) 7.(1)西京的船只,恐怕会被金兵没收用来使用,命令他们一同向东行驶。(得分点:藉、用、东各1分,句意2分) (2)不久金人果然乘虚大举进兵,皇帝立即到临安,以刘珏为龙图阁大学士、宣州知州。(得分点:已而、亟、如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刘珏,字希范,湖州长兴人。崇宁五年考中进士。刚到大学 学习时,写信给中书舍人邹浩说:“你开始任博士时论说取士的得失,被免去所担任的官职,在谏省指斥宫掖的错误,远调岭表,难道能预测福祸,求得日后的回报吗,本是想踏看古人的足迹。难道现在政务全部清明,难道百官全部忠实,从臣相继离开,难道全都无才,言官屡次放逐,难道全都有罪!信任超过从前却拱手默无所言,天下之士私下有疑虑,希望有所表现来安抚众望。”邹浩得信后感到惭愧并向他致歉。宣和四年,提拔为监察御史,因进谏获罪为舒州知州,留任尚书主客员外郎。 建炎元年,重新召入为中书舍人,到了泗州,上书说:“金兵还有驻军河北的,万一猖獗向南进兵,皇帝怎能不受威胁,请求及早前来。西兵勇猛,应当留下作为卫兵。西京的船只,恐怕会被金兵没收用来使用,命令他们一同向东行驶。”当时李纲已经建议营建南阳,刘珏不知道。到了以后,极力进言南 阳兵弱财乏,没有什么可以供给皇帝,请求暂驻金陵抗敌。汪伯彦、黄潜善都主张皇帝到东南去,皇帝于是到了扬州。黄潜善的哥哥黄潜厚担任户部尚书,刘珏进谏兄弟不能同在一个部门为官,皇帝派张悫宣告旨意,刘珏一再坚持。皇帝下诏黄潜厚掌管醴泉观。 刘珏升任吏部侍郎,同修国史,上奏说:“淮甸 防备敌人,军粮是当务之急,现在以投降士兵为现役的士兵,以买粮本钱为现粮,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维扬城池还未修缮,军旅缺额很大,(假如)突然有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用什么来应对它?”不久金人果然乘虚大举进兵,皇帝立即到临安,以刘珏为龙图阁大学士、宣州知州。随即重任吏部侍郎。 隆佑太后奉神主到江西,皇帝下诏刘珏为端明殿学士、暂时代理三省枢密院副职跟从出行。金兵进攻吉州,分兵追赶太后,船到了太和县,卫兵全部逃散,刘珏保护太后退保度州。监察御史张延寿上奏论说刘珏的罪责,刘珏也上书弹劾自己,逾岭待命,撤销职名,掌管江州太平观。张延寿议论不止,责罚授刘珏秘书少监,贬到衡州。绍兴元年,允许他自便。第二年,以朝散大夫分司西京。在梧州去世,年五十五。给他的两个儿子授官。八年,追复龙图阁学士。 8诗歌颔联塑造了一位清高而叉不甘寂寞的诗人形象。颧联中诗人不好拜访剐人、惯于较迟的善复对方的来信,体现出诗人懒于(拙于)应酬世俗杂务的清高孤傲的一面,但诗人内心并来死寂沉沉,他非常向往别人来拜涛自己,渴望友人送来书信,则体现出诗人不甘寂寞、期盼知音的另一面。 9.首联通过对“枳篱”“茅舍…苍吾”等简朴清幽的生括环境的描写(侧面描写),表现了诗人用适自得:“乞竹分花”“手自栽”(直接描写)体现作者的高雅闲适的人生志趣。后两联是通过听雨吟诗、登台看云、品滔尝橘、舟上垂钓等动作描写(直接描写)表现诗人牺脱不羁的闲适情怀。 10.(1)歌台暖响 三、(25分) 11.(1)(5分)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D给1分;选BC不给分。( B.“神秘阴森”不恰当;C.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2)(6分)①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小院的生活环境。②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③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3)(6分)①“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②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③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孝道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4)(8分)①情节安排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2分)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凑聚焦。(2分)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2分)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2分)③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鼓”,老宋关心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2分)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2分)(选择两个方面,每个方面4分,共8分。意思相近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