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潍坊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14 12:51
五、(12分,每小题4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  (1)  。正因为如此,我们既要享用互联网,  (2)  。网络安全与规范文明的网络环境,则是网友必须遵守的底线。当然,任何文明规范的治理,   (3)  。只有当法律不断完善,依法治网有了更科学的依据,网民利益才能更有保障,互联网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4分)
新京报讯(记者林斐然)  近日,青岛一大排档兜售天价大虾事件引发热议。有旅客    结账时发现,一盘普通的虾要价高达38元一只,整盘收费1500余元。
昨日上午,青岛市物价局官微发布消息称,在10月5日接到游客投诉后,青岛市物    价局及市北区相关部门人员及时赶到位于市北区乐陵路92号的大排档进行现场检查。
经查,该大排档名为“市北区善德成烧烤店”,其提供的菜品虽有明码标价,但不规范,并涉嫌误导消费者消费。对该大排档的行为,市物价局已责成市北区物价局予以立案处理。
昨日晚间,青岛市市北区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青岛市北区物价局已于昨日下午作    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对市北区善德成烧烤店作出九万元罚款行政处罚,并责令其立即改正价格违法行为。
18.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冠以“微”的名号。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旅行等。
各种“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互联网上,让中国悄然进入“微时代”。面对越来越多的“微”事物,有人持乐观态度,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六、(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小题。
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
爱丽丝·斯坦巴切
首先是眼睛:那是一双又大又蓝的眼睛,一种淡淡的发暗的蓝,像知更鸟卵一样的颜色。并且如果是在阳光灿烂的春日,你直视着这双不能回视你的眼睛,刺眼的阳光会使它们变得苍白,就像高处无云的天空中那种淡淡的蓝。
10岁的咯尔文·斯坦利,这双眼睛的主人,这个打生下来就失明的男孩,喜欢这些描绘,并且再次想听听这些描绘。在他听你描述时,如果你注视他的脸,你就会感受到一幅画,一副牢牢地镶嵌进苍白的眼睛背后的画。这个男孩头脑里存有许多画面,存着许多那么爱他的人为他创造的、重新找回的形象。
有彩虹的图画:“它有很多美丽的色彩,一种挨着一种,形态像弓,横跨天空。”
有让咯尔文震惊的闪电的图画:“我妈妈说闪电就像一棵圣诞树——那种穿越天空,明暗闪亮的情形。”他说着,道出让诗人引以为豪的令人愉悦的描绘。
这是一个春天的假日,咯尔文走出家门,他在屋后的巷子里骑着他的看上去死板的、黑色镀银的两轮自行车。“待在我后面!”他朝他的朋友凯利·巴斯喊。凯利正沿着可以让咯尔文骑自行车的小巷延伸出来的死胡同疯狂地蹬着他的车踏板。
尽管在邻居的后院他看不见自己周围春天萌芽的迹象——从4月的雨水中小草长出的绿,在篱笆上连翘开出的黄——但是沿着他自己的路线引导他的另一种标志却依然存在:
经过德国牧羊人时,牧羊人向他大喊大叫,告诉咯尔文离他家还有三间屋子远;接着,经过五个花园外的紫红锆石时,他就会闻到红锆石散发的特有的芳香;经过大的斜裂缝时,这个裂缝支起他的自行车前轮,然后又放落地上,这就告诉他已经到了他的边界,他应该回头了——在一个温暖的春日,咯尔文骑着自行车走过所有类似的这些标志。
咯尔文的后院里一场棒球赛快要开始了。斯坦利夫人集中精力关注着他的儿子。9岁的凯利站在第一垒,脱去她的仿皮手套,以便玩得更来劲。本队的另一成员,6岁的曼尼特.克拉克正在抢球。轮到咯尔文上场击球了,这时提醒他怎么做也是曼尼特的事。“击球,咯尔文,”她喊着,“转身!”
他照此做了,球与球棒碰撞发出的声音引导咯尔文冲向第一垒,他一边跑一边用手在身前摸索着。妈妈走到他所站的第一垒的旁边,下意识地将手伸向他的头,轻柔地抚摸着他的头发,呵护地抚动着。
“记住,”母亲告诉他刚刚到6岁的儿子,“没有什么事你不能做。”
咯尔文的父亲是巴尔的摩市的一名警察。他已经教会儿子怎样骑自行车,在自家的大众牌轿车上怎样去换挡,怎样把玩具拼接在一起。他们一起专看电影,互相夸耀对方英俊漂亮。
在咯尔文出生后就不再工作的母亲获得了一种哺育、教育并把自己的母爱倾注咯尔文的能力。带着信任、诚恳以及一个孩子不可动摇的信心——母亲总在自己身边,咯尔文走进了一个洞明的世界。“如果有些事情不明白,你就问,”她一遍又一遍地用公开坦率的方式告诉他,“一定要问。”
“他很小的时候,就说要成为斯蒂威尔·万德,”咯尔文的父亲说着,笑起来,“他开始弹钢琴,并且弹得相当好。现在他要去当一名计算机程序员,专为盲人设计程序。”
咯尔文现在是四年级,他是巴尔的摩市六个“从残疾人转入正规班级”的盲童之一。他们和能“看”的孩子一起在公立学校的正常课堂上课。最出色的是,咯尔文能阅读,能拼写,能做小数,能用他特制的盲文书籍跟上教学进度。他很聪明,他能做其他同学做的每一件事,除了“看”之外。
“下一个单词是什么,咯尔文?”他的老师杰克逊夫人问。
“十一。”他根据盲文课本读道。
“现在告诉我们怎么拼写它——不要低头看书!”她快速说着,把咯尔文的手指从那个被禁止看的单词上拿开。
“e—l—e—v—e—n。”他很轻易地就拼读出来。
所有这些看起来如此简单,咯尔文以盲人特有的方式轻松地按要求做着。但是这是一种欺骗性的简单。
多年前,当咯尔文的父母得知手术已无济于事,他们的儿子大概永远都不能再“看见”时,“知道了,”父亲说着,努力去安慰母亲,“我们会做我们要做的事,咯尔文会好的。”
是的,咯尔文很好。他们也如此。
    (选自1985年普利策新闻获奖作品,有删改)
19.开篇对小男孩眼睛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20.文章结尾“咯尔文很好。他们也如此”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21.结合全文,简要说明本文以“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为题目的好处。(4分) 
22.本文作为一篇新闻特稿,1985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你认为获奖的理由有哪些?请分别从构思、语言、主旨三个方面各列出一条理由。(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