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省苏、锡、常、镇2016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5-06 15:24

【作文理解】:
所给材料是一个整体,要总体把握。这是一则强调人的成长环境很重要的材料,采用了文学表达的手段。“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意在表达儿童成长;“他看见的是什么”意在表达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东西;“那么它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强调那些儿童遭遇都会成为儿童生命、儿童性格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儿童成长(人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成为写作者表达的内容。凡与此相关的写作都应视为切题。
此材料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就会成就什么样的个体与整体。这个“环境”可大可小,大到社会,小到家庭甚至成人个体。总之,所有与人成长相关的外在因素都可视为“成长环境”。
具体写作上,可记叙可议论。说古论今,就今论今,可以;从自身、他身、个体、整体说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亦可。叙述一个人的成长点滴,从中让人看到环境的重要性,也行。总之,考生要表达的是“人的成长与环境的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材料意在强调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但这个环境是成长者遇到的,不是他主动诉求得来的,暗含对提供儿童成长环境者的责任考量。如果考生写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属于严重跑题。本材料中的“孩子”是一个受动者,而“近朱者、近墨者”是施动者。一个是儿童成长遇到的“环境”,一个是个体主动追求的“环境”,两个“环境”的内涵不同,而且前者是对提供环境者提出责任与道德要求,后者是对靠近“环境”的个体提出责任与道德要求。
3.如何加发展等级分?
(1)“语言有文采”包括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
(2)“立意深刻”包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3)“材料丰富”包括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4)“文体结构等”包括文体、结构、有创新等方面。
关于“文体”:1)写记叙文要有自己的真切感人的生活故事,有2-3个细节描写,即在发展等级栏内加3分;如果细节刻画生动形象,另加发展等级分。2)写议论文只要中心论点明确,有2-3个紧扣题目的分论点,论据分析合理,即在发展等级栏内加3分;如果分论点层层深入,引例鲜活富有特色,另外加发展等级分。3)写散文只要符合“形散神聚”的要求,有2-3个层次,即在发展等级栏内加3分;如果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另加发展等级分。
关于“结构”:结构完整、精巧、严谨。
关于“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发展等级可从以上诸方面考虑加分,最高可至满分。
4.如何进行硬伤判分。1)无标题,扣2分,标题好不加分;2)无标点或以圆点替代,圈出,每3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文章结尾处无标点或以圆点替代扣3分,标点好不加分;3)错别字,圈出,每1个扣1分,不重复计算,扣满5分为止;4)字数每少50字扣1分,超过3分将在总分内扣,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5)一处病句扣2分,并用横线划出;6)结构不完整,表现为结尾处无完篇标志,不得及格,其他情况适当扣分;7)卷面有明显黑团,每2个扣1分;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加1分。
 
2016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附加卷(教师版)
一、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10分)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留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篇,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____熟读唐诗三百首(1分)__,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
20.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6分)
但其诗随手掇 拾/工 拙 莫 辨/且 止 五 七 律 绝 二体/ 而 唐 宋 人又杂出其间/ 殊 乖 体 制/因 专 就 唐 诗 中 脍 炙 人 口 之作/ 择其尤要者
(每断1分,当断而不断、不当断而断的,每出现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6分)
21.请填写出序文中空缺处的句子。(1分)
22.古代童蒙读物有“三百千千”之说,除语段中提到的《千家诗》之外,其余三种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每空1分,无书名号不给分)。(3分) 
二、名著阅读(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B )( C )(5分)
A.刘备不顾天气严寒,第二次来到卧龙冈,进得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道:“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但见到的却是诸葛均。
B.翠翠在船上哼唱起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请神的歌,歌声“快乐中又微带忧郁”;唱完了翠翠觉得“心上有一丝儿凄凉”。这是第三次端午节结束后发生的事。
第三次原文“两年日子过去了”,这是小说中的第三次端午节,而不是结束之后。
C.为了反抗“古典三昧的丑态”,郭沫若在《晨安》一诗中不惜称罗丹为“丑态百出”、惠特曼为“饕餮粗笨”、托尔斯泰竟是“不得善终”。出自《女神》第二辑《匪徒颂》。
D.哈姆雷特最终死去,但霍拉旭却成为幸存者,这让人看到了一线光明。霍拉旭映衬了哈姆雷特,他同样是一位充满怀疑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E.海明威说自己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可以看出在桑提亚哥与曼诺林的身上,作者都同样寄寓了追寻理想信念的精神。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