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A.美国可能启动。B.指日本在隔夜利率方面未降低,不代表未启动负利率,且后半句于文中无依据。D.“暗示”非明确表示。) 2、B(应为现金和高信用级别的资产。 3、A(原文没有说名义利率为负的状况。) 4.C 5.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甍,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甍。) 6.B(不是“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而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宁)。 7.(1)那之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尺寸之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译出大意给2分;“浅妄”“利”各1分,判断句式1分) (2)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译出大意给2分,“罪”“边臣”“先事之备”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翻译:张方平,字安道,是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籍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趁此机会)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 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 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8、对比,(2分)春日里有燕子穿翔其间的柳枝,到如今秋日也只能憔悴地在晚风里摇荡了。颔联便是一个春秋对照,对比强烈。(2)透露出良辰易逝,历史变迁的感伤。(1分) 9、(1)对良辰易逝,历史变迁的感伤。首联颔联,白下门最销魂,然而销魂之时确是秋,销魂之景是秋柳,此时此处的销魂便也是对良辰易逝,历史变迁的感伤。(2分) (2)富贵功名过眼云烟,感喟朝代的盛衰无常。颈联诗人借用典故,黄骢是唐太宗定天下时所乘,想来作者也借此对清初的动荡有所暗指,乌夜村也说明了荣华富贵的生活犹如浮云,感喟朝代的盛衰无常,一种时过境迁之感油然而生。(2分) (3)漂泊离别的感伤。尾联写出了玉关、弄笛也不足为奇了,由流离丧乱推进到漂泊别离却也自然。(2分)(每点两分,答到大意即可,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