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四川省2016届高三普通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4-13 20:06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张爱玲传
    从1 94 3年在英文月刊< -十世纪》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时装》开始,张爱玲算是步
入文坛了。但《-十世纪》是洋人的文坛,张爱玲不是林语堂,不论就感受性而言,还是就对
中文的喜爱程度而论,她的中国情结都要比后者深得多,她不能满足于那种轻松的介绍方式。
虽然三年没碰中文,她肯定还是不能、也不甘把洋人设想成她的主要读者,何况她自小就钟情
于小说,心心念念于那个更广大的想象空间。洋人要看而比较容易看懂的是介绍性的文字,小
说对于他们显然是更费解的。所以就在“卖”洋文行情很不错的时候,她挟着她的《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去叩上海文坛的门了。而且一旦在中国文坛上站稳了脚跟,
张爱玲便与西文杂志挥手作别。
不知是因为以往投稿漫长的等待令她感到不耐,还是她学会了一点人情世故,抑或她已经
有了足够的自信,总之这一次怀着对成名急切渴望的张爱玲没有将作品投进邮筒,听任它到编
辑大人的案上去碰运气。她宁可去“面试”。经母亲这一系的亲戚、园艺家黄岳渊的介绍,她
带着稿子拜访了《紫罗兰》杂志的主编周瘦鹃(周瘦鹃笔名紫罗兰庵主人,是鸳鸯蝴蝶派的代
表性作家)。
此次相会,二人谈得甚是融洽。张爱玲待人接物时给人“夹生”之感,但她在长辈面前似
乎要松弛一些。她尝自言一向对年纪大的人感到亲切,对年岁相当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小
孩则是尊重与恐惧。这一回她在周瘦鹃面前虽是执礼甚恭,却也还自如。让张爱玲高兴的却是
这位主编对她奉上的小说十分欣赏。还未读正文,光看了篇名《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周瘦鹃便称名字起得好,大约他闻到了传统小说的气息。
周瘦鹃的直觉没有错,将两篇小说一气读完,他更可以相信这一点。它们与强调严肃性、
思想性,鄙薄娱乐性的新文学大异其趣,从取材同可读性看似乎倒是与鸳鸯蝴蝶派小说不无相
通之处。难得的是周瘦鹃于坚守旧式趣味之外还是个鉴赏力较高的人,他通洋文,翻译过西洋
小说,是旧丈人圈子中为数不多的对西方文学有所了解的人之一,他不仅看出张的小说有《红
楼梦》的影子,而且看出张在写作中受到毛姆的影响,且断言它们可与毛姆的小说媲美。周瘦
鹃很快拍板:两篇小说都用。
虽然张爱玲的“二炉香”并没有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但是文艺圈内却有不少有心人由
此注意到这位后起之秀,<<万象》主编柯灵即是其一。就在此时,张爱玲自己找上<<万象》编
辑部来了。张带来了她的一部小说,请柯灵看一看,这就是之后登在《万象》1943年8月号上
的《心经》。
几乎与《心经》发表的同时,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茉莉香片》在《杂志》上登了出来。
在此后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使张爱玲青云直上,风靡上海滩的诸家刊物中,不惜血本、出力最
多的,首推《杂志》。对《杂志》助她成名,她投桃报李,把最得意的小说都绘了《杂志》。
在小说赢来满堂彩之后,张爱玲又开始亮出她的另一样拿手戏一一散文,并且立即打响。
她将《洋人看京戏及其它》《更衣记》,投给当时名噪一时的散文半月刊杂志《古今》,很快在8
月、9月登了出来。
《古今》可说是男人的天下,张爱玲很可能察觉该杂志的种种气味与自己的性情不相投,
而且纵能跻身其间,它亦不能让自己昂首鹤立,独上青云。所以两篇文章之后,《古今》再不
见张爱玲的名字,她转向了苏青办的散文小说月刊《天地》。
由此我们约略可以看出张爱玲对刊物杂志取舍的标准了:档次高,实力强之外,还要加上
志趣相投,肯于让她在上面唱大轴戏,虽非同仁杂志于她却有同仁杂志的意味。《杂志》《天地》
遂成为与她关系最密切的两家刊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沦陷时期的上海这个特定的时空里,文坛的方方面面,代表不同政治倾
向、不同文学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似乎都是顺理成章地接纳了这位新人,而且均不吝于褒奖。
我们大致可以说,《紫罗兰》代表了鸳鸯蝴蝶派的趣味,《古今》承袭了周作人、林语堂的“闲
适”格调,《万象》坚持着新文学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对“新文艺腔”大张挞伐的《杂
志》则想走纯文艺的路线,而它们竞一致对张爱玲表示推许。在新文学史上,这样的情形即使
不是仅见,也肯定是少见的。(摘编自余斌《张爱玲传》)
相关链接
①以前我一直这样想着: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
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子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我要问报贩,
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销路还好吗?一一太贵了,这么贵,真还有人买吗?”呵,出名要趁早
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爱玲《<</SPAN>传奇>再版序》)
②张爱玲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
感的人;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
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四十年代的上
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
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余斌《张爱玲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作者看来,张爱玲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因此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性,还是就
中文的喜爱程度而论,张爱玲都胜过林语堂。
B.借助母亲一系亲戚黄岳渊的引荐,张爱玲得到了作家周瘦鹃的赏识,他认为张爱玲的
小说虽然在思想性上有欠缺,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C.在生活中张爱玲性格孤傲,待人接物时给人“夹生”之感;在艺术中,她又是悲天悯
人,通晓人情世故,她的人生中充斥着矛盾。
D.张爱玲虽然依靠《紫罗兰》在文坛初露锋芒,但之后却青睐《杂志》《天地》等刊物,
这体现了她善于鉴别、特立独行的处世方式。
E.在40年代上海沦陷区这个特定的时空里,张爱玲红极一时,与晚年的孤寂形成两种
极端的状态,而她都能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
(2)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链接材料①这段话好在哪里?请从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角度加以赏析。(6分)
(4)本文着重讲述了张爱玲早年成名的经过,你认为张爱玲的成名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探析。(8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