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书,学校原本准备把他当作未来的“教父”培养,可他后来的路却与此渐行渐远。 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他说,那时“对共产党最朴素的心理就有了”。怀揣一颗朴素之 心,他投身历次“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尽管流血牺牲冲突不断,忠诚信仰的底色却在一 次次洗礼与实践中沉淀加深。最终,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王树增说:“半个世 纪前,阎老擎出一面红旗,此后,他用毕生心血来绣。” 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人民鼓劲。虽然当时已有多个不同艺术门类的《江姐》,但 他说:“炒冷饭,我也要炒得好吃。”伏案1 8天完成初稿,虽然在团里讨论时许多人就已感 动得落泪,但他还是几下四川,与江竹筠的20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多次采访《红岩》 的作者,终于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演出1 000多场的奇迹。改革开 放初期,他借写《‘敢问路在何方))之机,以艺术的形式告诉人们,路就在脚下,鼓励人们勇 往直前。从1986年开始,他几乎每年除夕夜都是在央视演播大厅度过的,直到大年初一凌 晨三四点才赶回家。有一年他正筹备央视春晚时,母亲病危,刚要买票回家的他却得知母亲 已经去世,他强忍悲痛,没有回家,全身心投入工作。1999年初,总政艺术局组织专家巡 回审查指导全军节目,他对各种艺术门类都能谈出恰如其分的意见,都能出新点子,令人佩 服得五体投地。屈塬说:“这不仅是水平,更是一种胸怀。阎老把他的经验和想法无偿提供 给大家。”进入新世纪,担任过众多比赛评委的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他说:“评 委就不该把圈子带进赛场,如果真要画圈子,你就画个大圈子,把所有的选手都画进去。” 出“雷人”一类词语。渴望新知的他,把阅读和求知看作是最快乐的事。书籍不仅为他带来 创作上的帮助,也是他的“精神故乡”。他说:“心灵上的故乡,都是在我们的先贤笔下。阅 读经典,广泛阅读,触类旁通,长见识,长学问,而且长性情,学到做人的道理。” 的大雁,西沉的落日;他都觉得新奇美好,这也许就是他能永葆创作之树常青的秘诀。 我推上春晚的。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都会发生。”他培育新人,不仅在艺术 上手把手毫无保留地传授,而且用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每逢团里大型活动, 他都把年轻人推上前台。(《江姐》5次复排,他都默默地站在幕后,甘当人梯,乐作嫁衣, 用50多年的心血把一代代“江姐”送上舞台。就连住进重症监护室前一天,他还躺在病床 上为年轻后辈修改歌词、指导创作。他怎么对待生活,生活也怎么对待他。他很得意身边人 对他的态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们都喜欢我。他至今没出过个人的作品集,他灿若星辰的 艺术履历都传贮在人心中,传贮在生活中。 阎肃的创作一直在追赶时代,弘扬正气,他是那个真正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一个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一个人的精神可以无限。阎肃的生命早已伴随着他的作品融入这个伟 大时代的滚滚洪流,与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每一个音符一起跃动。 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吴画成《赞歌是怎样炼成的》) 谈会上,他提出了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让人耳目一新:那风是“铁马秋风”,那花是“战 地黄花”,那雪是“楼船夜雪”,那月是“边关冷月”。(李丹《对得起时代此生不遗憾》) 本处于顺其自然的状态;但一旦决定要做某件事情,那就~定争其必然,务求取得好效果。那 时,阎老喜欢当演员,但组织上最终安排阎老搞创作。50多年来,阎老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 的好作品。(陈劲松《阎肃: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阎肃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材料中的“风花雪月”化用了哪些诗句?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阎肃说自己做事基本上是“顺其自然”,但决定做某事又“一定争其必然”,这两者并不矛盾,请结合材料说说理由。(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