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原文表达是“不会随时代和地域的变迁而过时”) 2.A(“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是策略,不是目的) 3.C(“他们说”错,是朱熹的话) 4.B(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 5.D(应该是军事长官。) 6.D(“酹酒而祝,激励士气”的事发生在渡江前) 7.(1)贺若弼年少时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又懂得撰写文章,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北周的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尊敬他。(采分点:慷慨,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便,熟悉;属文,写文章;有重名于当世,倒装句,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闻,听说。各1分) (2)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国人并没有发觉他们。于是大军偷袭并攻占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采分点:及,等到;济,渡过;弗之觉,倒装句式,没有发觉他们;拔,攻占;执,逮住。各1分) 【参考译文】贺若弼字辅伯,是河南洛阳人,父亲贺敦,因为勇武刚烈出名,在北周做金州总管,宇文护嫉妒他就加害他。临行刑时,父亲把贺若弼叫过对他说:“我一心想要平定江南,可是这个心愿没能完成,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向,而且我是因为说话不小心被害死的,你不能不考虑(今后说话要谨慎)。”于是拿铁锥刺贺若弼的舌头,使他口舌流血,以训诫贺若弼以后说话谨慎。贺若弼年少时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怀有大志,骁勇善战,熟悉弓马,又懂得撰写文章,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在当时有很大的名声,北周的齐王宇文宪听说后很尊敬他,把他召做记室的官。不久被封为当亭县公,升任小内史。北周武帝时,上柱国乌丸轨报告皇帝说:“太子没有做帝王的才干,我也曾经跟贺若弼讨论过。”皇帝叫贺若弼问他这件事,贺若弼知道太子的根基不可动摇,恐怕给自己惹灾祸,就假意答道:“皇太子德行学养每天都有进步,没见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皇帝默然不语。贺若弼退出宫外后,乌丸轨责备他背叛了自己,贺若弼说:“君主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失掉大臣(的信任),臣仆说话做事不稳妥、周密就会丢失性命,因此我不敢轻易地发表意见啊。”等到宣帝承继帝位,乌丸轨最终被杀,贺若弼却获免于难。不久他与韦孝宽讨伐陈朝,攻占数十座城池,其中贺若弼攻下的居多。 隋高祖受禅让,登基为帝,心中怀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寻访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的人。高颖说:“朝臣当中,论文武才干,没有比得上贺若弼的。”高祖说:“你说得太对了。” 开皇九年,隋大举伐陈,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大军将要渡江,贺若弼举酒祭奠、祈祷说:“我贺若弼从宗庙里领受了祖宗的指示,将要征讨远方,以振国威,讨伐有罪的人,安抚受苦的百姓,剪除凶恶残暴之徒。上天长江,请看着我做这些事,如果能赐福给善人,降祸给恶人,大军就会渡江顺利;如果事情不顺利,被江水吞没死在鱼腹之中,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在这之前,贺若弼先请命让沿长江布防的军队在换防交接的时候,一定聚集在历阳。于是军旗林列,营帐遍野。陈国人以为大兵将至,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设防。知道是换防交待之后,陈军又散去了。后习以为常,就不再戒备了。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国人并没有发觉他们。于是大军偷袭并攻占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秋毫无犯,有个士兵在老百姓那里买酒,贺若弼立刻把他斩首。大军前进驻扎在蒋山的白土岗,陈将鲁达、周智安、任蛮奴、田瑞、樊毅、孔范、萧摩诃等人率领兵马抗拒,田瑞先攻打贺若弼大军,贺若弼将他击退。鲁达等人相继依次而进,弼军屡屡(假装)退却。贺若弼揣测他们渐渐骄傲自大,士兵也疲惫懈怠,于是就督促激励将士拼死战斗,这样就大破敌军,取得了胜利。 8.比喻。(1分)《梅花绝句》把梅花比作雪堆,形象生动地突出梅花之盛;(2分)《见梅》把梅花比作从天而降的美人,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的孤独和外形美。(2分) 9.①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看到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1分)《梅花绝句》写诗人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喜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见梅》写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的惊喜。(分析2分) ②不同点:《梅花绝句》突出诗人对梅花的痴情。(1分)《见梅》突出诗人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心情。(2分) 10.(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