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衡阳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3-28 09:31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1.B原文信息为:“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并非不了解。
2.D(A.原文信息为:“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有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但佛道两教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却是发生在争夺社会地位上。”犯了主次颠倒的错误。B.原文信息为:“站在佛教立场者,为求得在中国的生存,则竭力采取调和态度,辩明其不违中国礼俗之根本”,调和态度非极端手段。C.原文信息为:“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并非只有这两个问题,原文中关于因果报应的观点也并不是相同的。)
3.D(A.原文信息为:“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渗入了佛教之中。”渗入,并非主动融合;B.原文信息为:“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自我调整的是佛教而非儒、道教;C.原文信息为:“佛教文化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原文并未提及“以儒家为主体”,另从历史考证,隋唐时期,儒教文化并未成为主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C 札,名词作动词,写手札,作札记  
5.B  
6.C皇帝在西京暂住,非“他又到西京迎接”。
7.(1)薛映凭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担任杭州知州,他亲自裁决,迅速果断,官衙里没有积压下来的公务。(“以”“知”“临决”各1分,句意2分)
(2)薛映学问技艺、为政方法都很好,但怀着恨心挖出他人的隐私,君子认为这是个缺点。(“忿”“抉”“病”各1分,句意2分)
附:
1、参考翻译:薛映,字景阳,唐代中书令元超的第八代孙,(元超)后人在蜀地安家。薛映父亲允中,为孟氏做事,担任给事中,回到朝廷,做了尚书都官郎中。薛映进士及第后,被授与大理评事,历任绵、宋、升州等地通判,多次升官做到太常丞。太宗召他问对(较为满意),担任江南转运使,改任左正言、加直昭文馆头衔,担任江、淮、两浙茶盐制置副使。调任京东转运使,再调任河东转运使,兼任河西随军。
薛映凭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担任杭州知州,他亲自裁决,迅速果断,官衙里没有积压下来的公务。转运史姚铉给所辖州县下文:“当直司不得断徒以上的罪。”薛映迅速上奏说:“徒、流、笞、杖这些处罚,自有条文规定,如果情况清楚,何必投入监狱呢,那会有伤和气。请求皇上诏告天下,凡是徒流等罪,(犯者)在长吏(当直司)面前把事实对证清楚,如果没有不同,就听由长吏(当直司)判决。”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薛映与姚铉不和之后,于是揭发姚铉纳娶辖区内人家的女儿,并卖铜器压低进价(高价售出)牟取利益,还到处做绫罗绸缎生意而不交税。真宗皇帝派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弹劾姚铉,得到切实证据,把姚铉贬为连州文学。薛映也因为曾叫人索取告发姚铉的状文(违反规定),应交罚金,皇帝特意赦免。在杭州五年,参与负责通进、银台司工作兼做门下省封驳之事。(皇帝)到泰山祭祀,(薛映)担任东京留守判官,升为给事中,外调做河南府知府。(皇帝)到汾阴祭祀回来,暂住西京,因为薛映有治理方面的政绩,赐御书予以嘉奖。
升任尚书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代理掌管尚书省,加枢密直学士,任升州知州。向皇上建言:“州郡按照养牛的情况向老百姓收取赋税,牛死了,但租税得不到解除。”皇上看着奏章露出惊讶神情,说:“这个朝廷怎么知道呢?”于是叫各州逐条上奏,全部除去。不久,负责审查京城狱案件,第二次代理掌管尚书省。仁宗即位,迁升到礼部,第二次做集贤院学士,代为管理集贤院,任曹州知州,分管南京事务。去世后,被赐与右仆射官爵,谥号“文恭”。
薛映爱好学习有文采,广收博览记忆力强,擅长书法写作,奏章尺牍,下笔立马写成。薛映为官严厉而精明,公务方面下属无法欺瞒他,每天五鼓起床,穿上官服,清早根据案情采取措施,即使是严寒酷暑,也没有一天不同。他儿子薛耀卿任秘阁校理,孙子薛绅任直龙图阁。
评论说:自从唐末以来,文词气势流散凋敝,到五代更加严重。先民有言:“政务杂乱,美好的声音不完整,必定要混合统一然后才能振作。”宋朝统一海内,文教治民一天天兴起,薛映学问技艺、为政方法都很好,但怀着恨心挖出他人的隐私,君子认为这是个缺点。
2、补充试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书令是一种官职,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直接向皇帝递交大臣密奏。
B.徙表示调动官职,本文中 “出知河南府”“再判都省”中的 “出”“判”亦是此意。
C.龙图阁为宋代阁名,宋真宗纪念宋太宗的专门宫殿,后置官以为擢升待制之基。
D.论是一种文体,附于史事后面,为作史者的评论,用以议论史事、表达思想。答案B,判表兼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两句集中写景。柳丝飞舞飘荡,蛛网黏住了空中飘浮的游絮。词人借景抒情,以景显情,又以“柳丝”“飞絮”自喻,抒发了自己羁滞他乡的愁苦心情。(内容分析1分、手法2分、感情2分,也可从炼字炼句、意象意境等角度赏析)
9.全词塑造了一个谪宦楚地、凝伫望归、愁苦郁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暮春时节,词人登台远望, “披襟”台上、“极目平芜”、长久“凝伫”,词人看到快风残雨、柳丝飞絮的凄凉景象,听到黄昏村落歌鼓之声,内心不禁产生凄苦的情绪。(内容概括1分,手法分析2分,形象概括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