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5)
来源:
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3-11 22:50
语文(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A(“山重水迭”应为“山重水叠”)
2.D(粗陋:粗糙简陋。粗鄙:粗俗。这里指房屋简陋,应选“粗陋”。摇撼:摇动。摇曳:摇荡。两
者相较,“摇撼”程度更重;从上文“吼声”和下文“凉扰”看,应选“摇撼”。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
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这里重在体现“反应快”而非“眼光尖锐”,应选“敏
感”)
3.C(从下文看,第一处横线应以“古驿道”为陈述对象;第二处横线表现的是夜晚声音的轻柔,“远
人轻唤”更合语境)
4.B(闻风而动: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A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
然就随之而来。应为“名利双收”。C无出其右:没有人能超过他。应为“无以复加”。D难以释怀:(爱憎、
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难以消除。应为“难以忘怀”)
5.C(A“分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六部分组成”句式杂糅。B“身心遭受极大的摧残,
生活在残酷的环境下,饱受虐待与凌辱”语序不当。D“他的朋友任晓菲”中的“他”指代不明)
二、(9分,每小题3分)
6.B(原文为“含蓄与自然的交织、峭拔与流转的交织”)
7.D(D项境界迷茫艰涩,风格与清空相左。A项“黄昏”暗含视觉苍茫,“清角”暗含听觉凄凉,“吹
寒”暗含触觉寒冽,三者融合,统一于“空城”,寓幽深于自然之中,属于第⑤段所说的风格幽深而自然
的作品;B项问话人似从天外飞来,而答话却变成诗人叙述,一问一答倏然过渡到那位不知去向的高士,
从而把读者的想象引向深处,灵动之极,属于第⑥段所说的灵动的作品;c项明白如话,单纯明净,化纷
纭世态于常见事物之中,把极其细腻的感情锤炼成胜似千言的寥寥数语,行云流水,不露斧凿痕,质朴而
自然,属于第⑦段所说的质朴玲珑的作品)
8.B(原文不是递进关系)
三、(12分,每小题3分)
9.D(经:缢死)
10.B(均为介词,表被动(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A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转折,却。C副
词,将要/连词,况且。D介词,用/介词,按照)
11.C
12.B(“劝献公为防止国家混乱而杀死她”,表现了骊姬工于心计,同样说明她用心险恶)
四、(24分)
13.(1)没有主政者,就会让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敌寇产生侵扰的念头,老百姓轻视政令,这是国
家的祸患。(5分。“开”“慢”“政”各1分,“国之患也”判断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2)恐怕他会因国民的原因,对您采取强硬措施,您不能享尽天年而死,您将怎么办?(5分。“行强”
“终命”“殁”各1分,“君其奈何”疑问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14.(1)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冷落萧条的春景图。天还未亮,月色朦胧,春意未显,篱舍旧村稀疏。
(2分)描绘了满目萧疏的景象,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为尾联抒发感慨作铺垫。(2分)
(2)人事几经变迁,昔日繁华不再,(2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昔盛今衰的感慨。(2分)(从南京
或栖霞寺角度作答皆可)
15.(1)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6分,错一字则该句不得分)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