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12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超过50字。(4分) 用,和为贵”,道家倡导“天人合一”,这些思想是中国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理论资源。传统文化倡的 人生价值观、人格境界论,比如《大学》《中庸》这些经典中的人格境界,可以为我们重建道德观念提供 深层的学术滋养。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开放、包容精神,将有助于中华文明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使世界 文明趋于多元化。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1)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紧密。(2分) (2)修改画波浪线处标序号的两个句子,使画线部分句式一致,语脉贯通。(2分) 18.下面是某市的“关爱流动人口公益事业”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4分) ![]() 六、(1 8分) 走向海洋 阿来 ①当站到一幅巨大的地图前,就发觉自己的目光已经改变。过去关注点总是高山与大河,那种蜿蜒与 逶迤,给人已经上路、地平线上景色不停变幻的感觉。自从在中国渔政南海总队302船上有一次南海之行 后,当我再次面对地图时,眼光就不由自主地投注于那片宽阔的蓝色海疆。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 开始晃荡。 黄土中的根,扎得实在太深太深了,我们在陆地上的安居,也实在是太久太久了。很久以来,中国人就一 直认为自己的国度是中央之国,是大地的中央。天空出现在头顶,是为了完成穹庐般罩子的使命;大海呢, 那是大地床帷一样的漂亮的镶边。大海在中国人的主流观念中,从来不是出发之地,而是边缘与尽头。直 到近代,才有一群群中国人来到海边,向遥远的彼岸瞭望,才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到了海上,不是为了像 收获庄稼一样用网打捞一点鱼虾,而是为了一个遥远的强国富民的梦想。 外敌侵入的风险。所以,明代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他督造的七宝楼船,也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个孤独的辉煌。郑和的故事,只有在今天中国人充分意识到海洋重要的时候,才被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另 类的英雄才被真正地记忆。更能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历史是,同样是在明代,就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消失 于海上之后不久,并非正规国家军队的倭寇,从海疆上不断地侵扰,居然成为明帝国的心腹大患。中国在 海洋上遭受屈辱,并不是到近代才有的事实,而是当中央之国尚称强大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明代,郑和的 船队至少到达了非洲。但在同一个明代,面对倭寇的骚扰,来自农耕文明的军队只是在陆地上筑起城墙, 而不是到广阔的大海上展开抵御外侮的战场。 国。他在书信中向自己远方的国人报告对这个新到国家的印象:“我们依然很难相信,一个疆域如此广阔 的庞大帝国,拥有的军队不计其数,却始终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恐惧之中。”利玛窦还有些费解地指出:“他 们害怕那些小国家。” 险,更多国人的选择是视而不见,或者遗忘。 盟军秘密集中了大量的舰船在英国海岸。舰船实在太多了,为了不走漏风声,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司令 部,决定让英国沿海居民后撤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引得丘吉尔首相愤怒咆哮:英国人的习惯从来就是逼 近,而不是离开海岸!不行,任何理由都不能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盟军不得不采取别的措施来保证 计划的施行。 生的人们流浪异国求生的危险丛生的通道。使国人海洋意识苏醒,切肤感受到海洋主权之痛的是一部血腥的近代史,一个帝国幻梦的破灭,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到海洋的重要,并且行动起来,开始维护自己天然的权利的时候,却因为曾经的被殖民,因为后发,因为 文化基因中海洋意识的缺乏,使一个国家维护主权的行为,也那么艰难曲折,波诡云谲,那么需要智慧与 坚定。好在,我们已经在海上了。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我站在302船的 驾驶舱里,看到中国海上,台风过后,终于迎来壮美的日出! 不走向海洋! 19.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2)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2分) 20.本文哪些内容说明了历史上中国海洋意识的缺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4分) 21.在第⑦段中,作者写二战时故事的作用是什么?(4分) 22.“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