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4)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3-10 11:53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走向民间的学人——晏阳初
宋 恩 荣
1890年10月26日,晏阳初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县城。祖父晏礼忠是私塾教师,父亲晏乐全继承父业,在学塾里做一名教师,同时又擅长中医,常为人把脉开方。
父亲,一派儒者风范,温善慈祥,仁心仁术,是一个旧时代典型的可亲可敬的读书人。在晏阳初的记忆里,父亲脸上总挂着慈祥的笑容,从未见过他发过脾气。还在四五岁的时候,晏阳初就跟着父亲到他任教的塾馆上学。在塾馆里,晏阳初虽然年龄最小,但读书格外认真。塾馆里就读的学童,年龄不一,程度不齐,教学是根据不同对象,个别施教。教授的内容,先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这些童蒙教材,以韵文形式编写,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进一步教授“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教学方法,先是由教师领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进行。最后要求熟读、背诵。晏阳初也是这样,立在老师,也就是他的父亲的案边,当着全体同学的面,一句句跟读,一遍遍背诵。每当他摇头摆脑地用洪亮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节奏准确无误地背下整段整段的课文时,父亲得意自足的微笑就是对他最好的嘉奖。在随后的教学进程中,父亲又把所教读的书逐句讲解。这些代表着儒家经典的古书,就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悄悄地在他幼小的心田里,埋下了一粒微妙的火种。经过了一二十年的孕育,他终于领略到这火种的存在的意义。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天下一家的观念,终于化作无限的动力,引导他为中国与世界的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燃起了光照天际的熊熊火焰。
母亲,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不识字,小脚,持家勤俭,教子严明。她虽长得白净清秀,但却颇有威仪。对孩子们的待人接物,行事处世,严加管教,要求子女们注意坐相、站相、吃相,从不姑息迁就。母亲的管教,使晏阳初从小养成讲究整洁、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做事认真不苟、自制力极强的良好习惯与品质。
晏阳初家乡巴中县,虽说是山清水秀,文化悠久,但地处偏僻,交通阻梗,信息闭塞。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在科举制度没有废除之前,他们就已觉察出大山之外另有天地,古书之外另有世界。一致同意送年幼的晏阳初远离家乡去进教会办的学堂读书。
1903年夏秋之交,晏阳初在大哥晏桐轩的陪同下,离开家乡,踏上了去往保宁府的道路。
保宁有一间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规模很小。学生总共只有20多人,住在校中。晏阳初既来自外县,年龄又最小,初来乍到,很不适应。但还是很快地安定下来,与老师同学熟悉起来。姚牧师是学堂的校长,也是主要教师。他态度谦和,毫无一些在华洋人的骄横之气。也不像教会人员趾高气扬、居高临下的样子。他学汉人剃去头顶前边的头发,后面挂一条黄发长辫,头戴瓜皮小帽,穿一身汉服。既有中国读书人的斯文,又不失青春欢愉的气息,望之令人精神一爽。姚牧师教读的课程有英文、数学、地理。对于中国学童来说,这些都是全新的课程,他们从中领受了科学的启蒙教育。这些课程为他们日后进一步学习西学与科学知识打下了基础。姚牧师讲述有关耶稣的故事,讲解《圣经》,又常常以儒家的学说、孔孟的言论来加以解释。从姚牧师对学生们爱护备至、循循善诱、以身教感人中,他们看到了基督的榜样。这种基本影响与潜在影响,也使他在保宁西学堂领受了另外两项终生影响。这就是唱《圣诗》与养成爱好运动的习惯。
晏阳初秉承了母亲的天赋,有一副好嗓子,被指定为领唱。他站在礼拜堂的前排,如初生牛犊,慷慨吟啸,有时走调作了“惊人之鸣”,还不自知,弄得教友们不知所从。慢慢习惯协调之后,渐入佳境,那庄严的韵律,清丽的诗句,竟能引人进入肃穆神圣气氛之中。
养成锻炼的习惯,是西学堂带给晏阳初另一长远影响的收获。姚牧师努力“使学生得有健全与发育完善之身体,俾其身常健适,并有清洁、合理、活泼、敏慧与端正之生活”。学堂里每天都安排室外活动。晏阳初学会了打板球,最喜欢的是操练。晚年当他回忆及此时说:“青春早已消逝,但当年操练时的豪壮之情,跟随了我一生。”
  相关链接:
①晏阳初先生从1918年起,矢志献身平民教育,70年如一日;用晏先生的话来说,“穷干、苦干、硬干了70年,从在中国干到在世界上干。”使我特别感动的是,20年代,晏先生不仅积极提倡“博士下乡”,并且身先士卒,举家迁往农村,与“泥巴佬”同甘共苦,从事乡村改造运动,旨在实现“除文盲,做新民”的根本宗旨。(周谷城《晏阳初文集·序言》)
②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但其确切含义是什么?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切含义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晏阳初《晏阳初文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祖父和父亲都是私塾教师,这一点对于晏阳初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奠定了职业选择的基础。
B.在晏阳初的印象中父亲总是一脸慈祥的笑容,而姚牧师又热情充满青春朝气,可见慈爱是培养杰出人物的前提。
C.晏阳初之所以离开山清水秀的巴中去保宁进西学堂,是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古书之外另有世界,儒学有其狭隘性。
D.姚牧师剃发挂辫子穿汉服有效地拉近了他和学生之间的文化心理距离,使学生更容易接近他,从而接近他教授的内容。
E.晏阳初继承了母亲的好嗓子,做唱诗班的领唱,这一活动让他感受到宗教精神的神圣肃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精神。
(2)晏阳初终生投身于贫民教育,成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在这个方面,他童年所受的哪些教育给予他精神上的影响?(6分)
(3)文中的姚牧师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4)从文中可看出中西方对儿童启蒙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诸多的不同和相同,请问中西启蒙教育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同点对晏阳初产生了终生影响?(8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