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答案C【“‘特色’则表现在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表述错误,缩小概念的范围。原文第2段倒数第2句,“就像……一样”,只是对民族文化“特色”的形成打个比方,并不是说“特色”就表现在这里。】 2、答案D【原文第4段第2句,开头有“所以一般说来”这个限制语,选项缺少这个限制语,表述绝对化。】 3、答案C【强加因果。“帝国主义等的文化强势总以侵犯其它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的”不是“文化强势并不代表其文化优势”的原因,而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佐证。】 4、答案:D 【合:应该】 5、答案:C 【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6、答案:C 【原文“陈人大骇,其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相继降之”是在韩擒虎攻破姑熟,驻兵于新林之后。】 7、参考译文:(1)陈地的将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一起相互支援,频繁地侵犯江北地区,先后进入(江北)地界。【“共为”、“寇”每处1分,补出“入界”的省略成分1分,句意理解正确及语句通顺共2分】 (2)我在蒋山拼死作战,打败了陈国的精锐部队,擒获了他们骁勇的将领,振奋军威(军威大振),于是平定了陈国。【理解省略介词(于)蒋山1分,“卒”、“震扬威武”各1分,句意理解正确及语句通顺共2分】 参考译文: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后来居住在新安。父亲韩雄,凭借武功而为人所知,在周任职,官至大将军、洛虞等八州刺史。韩擒性格豪爽,凭借胆识谋略被颂扬,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他生性喜爱读书,对于各种经书他都能大略地知道其主要意思。周太祖看见了他之后认为他与众不同,常让他和儿子们在宫中交游。后来因为军功,韩擒逐渐升职为仪同三司,后又承袭父亲的爵位,被授为新义郡公。 武帝讨伐齐国,齐国的大将独孤永业镇守金墉城,韩擒说服了他使他投降。(后来)韩擒率军北上平定范阳,被授予永州刺史。陈军进逼光州,韩擒凭借行军总管的身份击退陈军对光州的进攻。高祖做相的时候,韩擒升任为和州刺史。陈地的将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一起相互支援,频繁地侵犯江北地区,先后进入江北地界。韩擒多次挫败其先锋部队,使陈军丧失斗志。 开皇初年,高祖暗中有吞并江南的心意,因为韩擒能文能武,一向有好的名声,于是就把平定陈地的任务交给了他,这让敌人非常害怕。等到大举进攻陈地的时候,任命韩擒为先锋。韩擒率领五百人连夜渡河,袭击采石,守门的人还都沉醉不醒,韩擒随即就攻下了采石。进攻姑熟的时候,仅用半天时间就攻下了城池,驻扎在新林。江南的人们一向听说他的威名,都来到军队的门口拜见,黑夜白天都不断绝。陈地的人非常吃惊,那里的将领都相继投降。晋王广写奏折上报,高祖听了非常高兴,设宴赏赐大臣。陈叔宝派遣领军蔡征镇守朱雀航,听说韩擒将要到来,众人害怕而逃。任蛮奴被贺若弼打败,被遗弃的军队投降了韩擒。韩擒率领精锐的骑兵五百人,径直进入了朱雀门。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于是平定了金陵,捉住了陈叔宝。 当时贺若弼也有功劳。高祖下诏褒奖说:“你们把国威宣扬至万里之外,把朝廷的教化远布到偏远的地区,让东南的百姓免于汤火之难,数百年的外寇和内乱十天就肃清了,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你们的大名冲塞于宇宙之内,你们的大功光耀于天地之间,回思过往,很少有人能与你们相当。我知道离你们班师回朝、凯旋而归的日子不远了,十分想念你们,度日如年。回到京城后,贺若弼和韩擒在高祖面前争功。贺若弼说:“我在蒋山死战,打败了陈国的精锐部队,擒获了他们骁勇的将领,震慑敌军,宣扬国威,于是平定陈国。韩擒很少和敌人作战,怎么能和我相比呢!韩擒说:“诏书明示,让我和贺若弼合兵一处,同时进攻金陵。贺若弼竟然提前发动进攻,遇到敌军就打,让很多将士死于非命。而我率领500骑兵,兵不血刃,直取金陵,让任蛮奴受降,活捉了陈叔宝,占领了他的仓库,颠覆他的巢穴。贺若弼傍晚才来到北掖门,我开门把他迎进来。他领受罪责世间都来不及,怎么能和相提并论呢。”高祖说:“你们都应受上等的功勋。于是加封为上柱国。 在这之前,江东有民谣说:“黄斑青骢马,从寿阳水边上来,来的时候是冬天啊,离开时春天就到了。”众人都不知道这说的是什么。韩擒本名叫虎,平定陈地的时候,又骑着黄斑青骢马,他往返的季节也正好和歌谣相对应,到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后来突厥使者来朝见,皇上对他说:“你们听说过陈国的天子吗?”回答说:“听说过。”皇上命令左右的人引领着突厥使者来到韩擒面前,说:“这就是抓住陈地天子的人啊。”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不久,韩擒邻居的母亲看到韩擒门前有很盛大的仪仗队,就像君王的仪仗一样。很惊奇地询问(原因),其中有个人说:“我来迎接我们的大王,”转眼,仪仗队就不见了。又有一个人病得很严重,突然惊慌地跑到韩擒家门前说:“我要拜见大王。”守门的人问:“什么大王?”回答说:“阎罗王。”韩擒的家人要鞭打他,韩擒阻止他们说:“我活着作上柱国,死后作阎罗王,这也足够了。”于是得了重病疾,过了几天就死了,去世时五十五岁。 8、参考答案:①首联点题,诗人于国破家亡之际,决意以死明志。②为下文写对两位英雄的景仰及向英雄学习的意志作铺垫。③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悲壮的感情基调。(任答两点即可) 9、参考答案:①首联,表明自己为国为民而英勇不屈、蹈死不顾的决心。②颔联、颈联,既表达对民族英雄于谦和岳飞二人的景仰之情,又为自己能为国家民族利益献身而感到自豪。③尾联,表达自己虽死,但抗清的精魂永远不会泯灭。(每点2分) 10、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1)答案A D【选对一个3分,全对5分)(B “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C“直接通过老木的言行”与文意不符,应为“通过阿黄自身的动作和老木的侧面烘托。”E“情节起伏,结构紧凑”错误。) (2)参考答案:①老态龙钟。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每点两分) (3)参考答案:①这一细节,表现了夜幕降临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透露出老木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内容、形象)②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作者内心的担忧。(主旨)③余味悠长,令人回味,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④照应开头的描写1、2段的描写。(结构) (4)参考答案:(表明观点2分,理由言之有理可得6分) 示例: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②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发展。③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勇于改变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 示例: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①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②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③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