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汕头市金山中学2016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2-28 16:01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 D(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理解有误,原文中是说“至其未流,则演变为……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不能说“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对诸如技术、功夫等过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2.C(“西方园林不太重视环境保护”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3.C(A错在“并不能给人的灵性带来解放”,原文是“并不必然带来人的灵性带来解放”。B“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并不是庄子的观点。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错,原文是“排斥技术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据主流的”,该项以偏概全。)
4.D
5.C(《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6.D(叛乱原因不对,叛乱的也不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
7.(1)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人情”、“归”、“摭”各1分,句意2分)
(2)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时”、“以为言”、“抚喻”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他,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官员请求供给。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等一起遇害,穆宗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
 
8.①照应标题。(2分)“曾游”和“再渡”表明作者之前游历过此地,照应了标题中的“后游”。(1分)②引起下文景物描写。(1分)通过介绍“重游”之地,引出对下文“江山”“花柳”“润野”“烟光”“暄沙”“日色”等的描写。(1分)
9.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景象,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2分)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2分)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10.(1)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6分)
11.(1)B 3分,E 2分,D 1分,A、C 0分。(A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C“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D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2)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1分)。
②“渐渐消散”(1分)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1分)。
③以此为题,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1分),引发读者对时代的变迁后人们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的感叹(1分)。
(3)①老态龙钟(1分):老木怕冷、没了力气;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1分)。
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1分):老木以前生活艰苦,只能吃玉米南瓜,如今儿媳要将其接到城里;阿黄以前瘦的皮包骨头,如今被阿木收养(1分)。
③都表现出了忠诚(1分):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1分)。
(4)答法一: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①城镇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离开村庄、土地并不代表着对美好情感的舍弃:走出农门的黑妹等人虽然当官发财了,但都没有丢弃与乡村亲人之间的那份亲情。②城镇化进程促使人们有机会寻求更好的发展:三顺家的小子虽然最迟去城里打工,但混得也不错,还将一家人都带到了城里。③城镇化进程促也要求人们应该勇于适应生活的改变,创造美好的明天:阿木没有必要继续独自留在乡村,完全可以跟儿子一起进城去。
答法二: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①乡村自然的风光和乡村朴素的生活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消失。②老木留恋的乡村淳朴融洽的邻里关系随着人们离开村庄而逐渐消失。③老木对家园的难舍,对土地的眷恋,对老伴的念念不忘,这些珍贵的情感将要和这村庄的炊烟一样,渐渐消散,渐渐被人遗忘。
(能态度鲜明地表明观点得2分,三点理由中任选两点作答即可,每点3分,但阐述时必须紧密结合文本。)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