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答案】(1).C、E(C项,“表现了母亲爱慕虚荣的心理”错,母亲这样否认,主要是不想让外婆为自己操心,并不是追求虚荣或爱慕虚荣;E项,“我’的处境和当年母亲的处境完全相同”错,母亲当年是因为远嫁合阳,生活贫困;“我”是因为工作不稳定,手头经济拮据。处境并不完全相同) (2)①一向镇定,但在自己母亲要来时变得慌乱无主:②精心做菜做饭,耐心服侍自己的母亲;③远嫁外地,生活捉襟见肘,但坚强地挺着;④对于自己母亲的到来,想方设法遮丑装阔,不想让自己的母亲为自己操心;⑤在自己母亲面前,刻意掩饰自己的贫苦,却破绽百出;⑥充满自信,对能过上好日子充满信心。(答出三点即可) (3)①当“我”看见弟弟竟然用小刀在桌子上划道道,“我”一巴掌扇过去,喊了声“把桌子弄坏了咋给人家还”。而后,“我”捂住了自己的嘴巴,紧张地看着母亲。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我”一时着急的心理,也表现了“我”担心会被母亲责备。②母亲先给外婆舀了一碗,是稠的。我们的呢,是有几根面条的稀汤水。这个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外婆的优待,也写出了“我”家贫困的情状。 (4)我认为结尾两段文字并不多余。理由:①从内容上来说,“我”在城里生活的窘迫和母亲当年的窘迫非常相似,母亲来看我时,我的心理和1970年外婆来看母亲时的母亲的心理也非常相似,都是怕母亲担心,但是硬撑着装阔,让母亲觉得自己的闺女过得还不错,这种内容上的相似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②从结构上来说,以自己的经历和生活照应母亲的经历和生活,用“那一刻,我的记忆又回到了1970年”一句照应文题,前后呼应,显示了文章结构的完整。③从写作手法上来看,写“我”的经历采用略写,写母亲的经历则采用详写,有详有略,详略得宜。 12.(1)【答案】 B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这不是窦文涛的观点,他只是在转述“现在在中国,有些悲观的人”的观点。D项,曲解文意。顾彬以尼采为例是为了说明“一个作家应该完全独立,无论他能否赚钱,他都应该写作”。E项,顾彬并未认可前者,因为其“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情,跟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系”的看法并不正确,顾彬所举李贺的句子其中就含有对画家观点的否定之意。 (2)【答案】①网络的出现是否会导致经典的、传统的文学消亡;②中国当代作家为什么在网络时代离世界越来越远;③在网络时代,作家写作与钱和名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访谈新闻把握其主要内容时要从提出的问题入手,合理归类概括。根据窦文涛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三方面的话题,如根据窦文涛的第一个问题可知双方谈的是“网络的出现是否会导致经典的、传统的文学消亡”。注意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切勿照抄原文。 (3)【答案】 第一问:①中国当代作家没有很好的外文功底;②中国当代作家很少与国外的重要作家成为私人朋友。第二问:中国当代作家无法与国外的重要作家进行直接交流与对话。【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两条沟”既是概括的说法,也是形象的说法。注意分析文中顾彬“你想想……”这段话,原文以反问的方式加以阐释,作答时提取要点要用陈述的语气表述。 (4)【答案】 (示例一)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有限。①经典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网络的产物,它需要专业的创作和编辑人员合力完成;②作家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作家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并不有赖于网络;③虽然网络能使作家迅速获得名利满足,但是伟大的作品以及伟大的作家的出现与金钱和名誉没有必然的关系。 (示例二)网络对文学的影响很大。①网络使文学电子化、浅显化、通俗化,更便于流传,影响也更大;②网络改变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使写作大众化,让读者拥有了与作家平等的话语权;③网络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动机和目的,使他们不得不顾忌市场需要和现实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道题是综合阐述题,要求答题者审题时要有辩证思维,网络对文学影响有限还是影响很大,结论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观点要明确,同时结合文本分条阐述理由,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14.A。(B项结构混乱,“都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杂糅;C项成分残缺,缺宾语的中心语,在“同时发展”的后面加“的过程”;D项不合逻辑,“缩小”后不能用倍数。) 15.B。 16.①并非两个截然分离的概念(1分) ②它在时空错杂里寻找精神对应点(2分) ③文化是经心理体验的文化(2分) 17.图形由“BEIJING”、“2022”和中国书法“冬”字组成,(1分)它由一个运动的人物形象和其下方2022中的第一个数字巧妙组成汉字“冬”,(1分)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1分)既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与激情,(1分)更传递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1分)彰显了动感、时尚和现代,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合。(1分) 18.【思路导引】如何确定“缝隙”这个喻体所蕴涵的意义呢?先看关键词“缝隙”的含义,木匠和装修师傅所说的“缝隙”,都是指一种空白,一个狭窄的空间,其作用巨大——能调节因为环境冷热干湿压力等变化带来的膨胀和收缩(如水泥路面的缝隙),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由此及彼,可知“缝隙”应该比喻的是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余地”或“空间”。 1.艺术创作上追求含蓄,留给别人想象的空间,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冰山原则”“留白”等; 2.处理生活中的摩擦时,给别人留下缝隙。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为自己留后路; 3.朋友、夫妇之间留缝隙,是尊重和爱的表现; 4.给持不同见解者留缝隙,可形成思想的兼容; 5.保护环境:有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给后代留下发展的缝隙(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