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冀州中学2015年—2016年高二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1-27 12:10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答案】BD(选对B项得3分,D项得2分,其余选项不得分)
【解析】A“李苇林向她讲过自己家的故事,姑娘想验证一下李苇林话语的真伪”无依据;C“他很喜欢自己儿子单位刚刚引进的良种鸭”错;E“文笔犀利,语言诙谐幽默”不当。
(2)【答案】文中插叙的段落交待了李老壮当年偷鸭的原因及偷鸭的经过和结果(2分);
作用:一是为了反映当年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用以衬托现在的幸福生活或用以衬托现在政策好了。
二是为了塑造李老壮老实憨直的性格,让读者明白李老壮并非品德败坏,偷鸭是时代所迫。三是让文章情节完整。(答对任意两点得4分)(6分)
【解析】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文中插叙的段落交待了李老壮当年偷鸭的原因及偷鸭的经过和结果,主要作用,一是为了反映当年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二是为了塑造李老壮老实憨直的性格;三是让文章情节完整。
(3)【答案】①勤劳能干。“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②爱面子。放鸭姑娘戳到他的伤疤,他就对人家反感,冷落人家。
③善良无私,乐于助人。遇到别人丢失的鸭子,毫不犹豫替别人收着,又毫不犹豫还给别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要结合文本分析,找出表现人物形象的区域。做好本题要从情节入手,表现李老壮形象特点的情节主要是与姑娘在青草湖放鸭,并替她收容丢失的鸭子的情节。通过情节的展开,插叙交代了李老壮的过去,着重表现李老壮的“勤劳能干”“爱面子”“善良无私,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思路点拨】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的。所以,鉴赏故事情节应以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
(4)【答案】观点一:以“青草湖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放鸭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通过放鸭连结到一起展开活动。青草湖只是背景。
②小说主要通过李老壮、姑娘两代人的放鸭生活,揭示了不同时期生活的变化,讴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观点二:以“青草湖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青草湖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情节展开的场所。放鸭只是故事情节。
②放鸭只是两个人的活动,“青草湖的故事”则更明确地揭示出所有人的生活变化,直接表现了改革开放的主题。
(答以上任意观点均可,表明观点1分,理由一点3分,语句通顺条理清晰1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本题先明确答案,同意与否,再说明理由。答题思路是先明确鉴赏的对象是小说标题而不是主题;再通读小说看小说写了谁,什么事。再从标题的作用、意义角度,逆推文本,回答问题。
【思路点拨】理解标题的意蕴要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AD。(选A得3分,选D得2分,其余选项不得分)B项还有入党一事。C项“耿耿于怀”错E项“唯一”错。
(2)答案:除了言传,梁启超的身教是“爱国”最真实的样本。“爱国救国”几乎是梁家九子女的胎记。“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梁启超生前的话语,指引了梁思礼未来的路。
(3)答案①1966年,他参加的我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②他参加中近程地地导弹(改进型)与原子弹结合实验成功。
③他亲自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是我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4)答:真正爱国的人是不会考虑个人的安危的。例如梁思礼,父亲的身教是“爱国”最真实的样本。“爱国救国”几乎是梁家九子女的胎记。“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成大事”,梁启超生前的话语,一直指引着梁思礼未来的路。所以梁思礼的爱国是忠心的。他当初就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回家,建设百废待兴的祖国!他以自己是第一代航天人自豪,虽遭磨难,但从来不后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答案】A
【解析】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震天动地——震:震动;动: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14、【答案】D
【解析】A项病句辨析:语病一:中途易辙。应该将“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修改为“在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后”作为后半句的状语。语病二:“令他在国际舆论场上观感不佳”句中代词“他”指代不明,应该改为“土耳其”B项病句辨析:语病一:成分残缺,“证明”缺乏主语,应该加入“这一事实”;语病二:“围绕以……为中心”句式杂糅,应该删掉“围绕”。C项病句辨析: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该调整到“嫌疑人”之后。
15、【答案】C
【解析】本着话题一致的原则:A、B与上文衔接不如C、D项运用顶真手法更加紧密,因而首先排除掉A和B。在C、D两项中,C是说明性语言,而D是文学化的描述性语言。结合具体语境来看,C项更符合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16、评分细则:书目1分,章节或者片段1分(如果书目与章节或者片段不对应,此题不得分。)推荐理由至少包括:内容评述1分,写法探究1分,主题探讨1分。
六、课本文言知识
17、答案:B “厌”应为“满足”。
18、答案:C    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19、答案:B: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20、C(都是夺取,获取。)
21、答案:C :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22、答案:D: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七、23、写作
凡围绕“教养”“修身养德”“不给别人添麻烦”等进行写作,均视为符合题意。按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