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天津市2016届高三八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6)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1-22 15:02

高三年级八校联考语文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 D
2.A
3. B[解析]爆发: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速地发生,适用范围比较广,如巨大的声音、重大事件等的突然出现。暴发:侧重来得突然而猛烈,适用范围较窄,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洪水等。名声大噪: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侧重于之前有点小名气,突然因为某原因而被世人所知。声名鹊起:一时名声很大,主要侧重于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突然因为某原因被世人所知。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演化:演变,变化发展。含意:(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含义:(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
4. B[解析] A项,结构混乱。“靠的是……取得的”杂糅,两个词语保留一个。C项,“而且是”和“更是”后面的内容语序颠倒,不合逻辑;D项,成分残缺,在“向外转移”后加“工作”。
5.C(A将“哀乐”后面的冒号改为句号。B“点评道”后的冒号改为逗号。D“文化教育”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
二、 (9分, 每小题3分)
6.C (无中生有。“实用舒适”无根据)
7.D (误解文意。与原文“直觉意会的思维方式反倒比技术理性思维更容易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表意有出入)
8.A (B.“决定……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态”错误;C.“由此可见古人没有理性的思维方式”错误;D.“只要……就”错误)
三、(12分,每小题3分)
9.D(“可”应解释为“赞许”“认为可以”。)
10.A
11.B(作者的“今昔之恨”是指没有志同道合的学友,自己陷于“独学”之中的遗憾。①说的是作者小时候的愿望,③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说自己才智一般;⑤说的是作者毕生的追求,直到晚年还想获得成功。)
12.B(“帮助非常大”“集中精力”错,文中是说“抑亦可备斯道什一之资,宜以余力讲明其术也”。)
四、(22分)
13.(8分)
(1)然而又怎么知道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纯正的人,聚众讲学、可以扶助我的人呢? (“乌”译为“怎么”、“扶翼”同义连用,译为“帮助”。)
(2)志同道合的人相互引导帮助,没有比这一时期更多的了。(“同志”、介词结构后置句各1分)
(3)这就是我半夜伏枕叹息,深深感到不能实现幼年时的志向而悲伤的原因啊。(“所以、克”各1分,句意通1分。)
14.(9分)
(1)整体上都通过白描笔法,写出景物、意境的清空、悠藐、高远,借此表达作者闲云野鹤般的疏放和闲淡之情。(2分)(答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衬托,分析到位可给分)
(2)感情的不同之处:赵诗所抒发的感情,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悲苦,到看见疏林秋山、白云飞来而振奋,再到见山峰被云遮蔽若隐若现而既欣喜又遗憾,感情是有变化的,是悲喜交织、由悲而喜;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赞赏喜悦的感情。(4分)
(3)任选一首诗的后两句进行赏析即可得3分。
示例:赵诗末两句,写树林稀疏,远山刚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飞来的云遮去了一半。一“放”一“出”一“遮”,三个动词做动态化的描写,把树山云都写得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清幽的意境,显得冲淡而清奇,一改前面悲苦的情调。(分析“放”字的拟人手法,“疏”与“遮”前后对照映衬也可)(诗意1分,手法分析2分)
翁诗末两句,写诗人登山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从诗人的视角的变化,写出登山看水却又于水中见山的体验,写出山的青翠水的澄澈,表达一种理趣,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兴。(分析“忽”“闲”“见”也可)(诗意1分,手法分析2分)
15.(5分)
(1)说尽心中无限事(2)白露横江(3)暧暧远人村(4)内无应门五尺之僮(5)飞湍瀑流争喧豗(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