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六次(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7)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1-11 09:35
8、  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以及难以归乡的苦痛之情。②运用比喻的手法抒情,把不停前行的囚车声比作不断的流水声,用渐渐远去的车声表达了作者离故乡越来越远、再也无法返回的痛苦心情。
9、前半部分侧重于借景抒情。“月照孤村三两家”是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只有三两户人家的荒村景象,不仅揭示了金兵烧杀掳掠造成的惨象,更衬托出作者被掳离乡、身陷异地那种无比悲苦的心境。后半部分侧重于直抒胸臆,“万结愁肠无昼夜”直写作者到了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突出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10、(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1(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得1分;答A、E不给分。D“傲慢”不准确,此时的南红卫更多的是无奈与尴尬。A没有运用肖像描写。E“说明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错,南红卫心存疑虑,是因为有诸多疑问想找南恒探个究竟,不能由此得出南红卫是一个“多疑的人”的结论
(2) ①胸襟广阔,不计前嫌。曾经整过南恒二爸的南红卫被南葫芦抓住后,南恒为南红卫解围。
②尽心尽职,关心村里的生计。当上队长后,打算办秦川牛繁殖场,为村里办实事。  
③讲原则又有灵活性。南恒处理了挪用公款的堂哥,但对偷大葱的南红卫因故网开一面。
【每点2分】
(3)①三处环境描写构成小说的时间线索,夜深——繁星——黎明,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  ②第一处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营造出南葫芦抓偷菜贼时的紧张氛围。    ③第二处烘托南恒与南红卫深夜畅谈解开心结后的畅快心情。   ④第三处暗示着南恒与南红卫将齐心把村子建设得更加美好。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观点一:使主题思想集中深刻。①小说通过写生产队长对“能人”南红卫的征服,以小见大,真实地再现了一批“文革”后农村建设者们的心理历程;②批判了勾心斗角、结怨成仇的做法,指出不正当的“征服”的荒唐和危害,表达了作者的反思;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征服对方,不能靠强力,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观点二:使情节结构更加巧妙严谨。①小说围绕“征服”展开故事情节,前半部分南红卫偷菜被抓为后半部分南恒征服南红卫作铺垫。②小说一明一暗地写了两人之间的“征服”,南恒对南红卫是“软征服”,南红卫对南恒是“暗征服”,一明一暗,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③小说以“征服”为纽带,采用插叙,带出文革中的种种内斗,使小说结构井然有序。
【除了以上两个角度外,考生还可以另立新说,另为解读,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2.(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E、B不给分。(D原文为“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E“史学界”应为“岭南史学界”;B没有心理描写)
【评分标准】按照标准给分,多选不给分;选一个或者选两个,按照选项得分给分。
(2)①刘节是著名史学家,曾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在史学界有着重要地位。
②刘节治学严谨,主张求真自信,具有坚定不移、不因时代风云而动摇的史家风骨。
③刘节著述颇丰,尤其是在中国史学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受到其他史学家的高度评价。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引用了同时代的王力及刘节儿子等人对刘节的评价,从侧面烘托了传主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②引用传主自己的言论、介绍他的著作,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③叙写传主不同时期的真实经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第一问:①坚持信仰,保持独立的人格。“文革”期间,刘节遭受了非人待遇,他以平常心、宽恕心对待;艰难岁月中,以顽强的毅力,矢志不移,坚守人格和学问的纯净。
②安贫乐道,保持乐观心态。离乱岁月里,他背井离乡,勉强度日,却能保持乐观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③治学严谨,不被传说迷惑,钻研,求真。他主张治学要求真、自信,也用一生践行著这一主张,对于学术,认真考据,不为政治风浪左右。 
第二问:④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传承刘节先生的风骨,能激励青年一代,使之坚定理想,专注于做学问,不计较个人荣辱,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操守,改变社会风气。 
【评分标准】每点2分,计8分。第一问执行关键词;第二问第④点能由人到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