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1)①“香径无人”承接上文“水烟空”,②“兰叶红”与“香径无人”及“水烟空”构成对比,③“兰叶红”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每点 1 分) (2)①立新奇之意: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2 分) ②运用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讽夫差,使诗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余味不尽。(2 分) (3)陈诗扣“览”展开,(1 分)借景抒情。(或: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1 分)皮诗扣“怀”展开,(1 分)叙事议论。(或: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1 分) 11.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⑵朝搴阰之木兰兮;⑶梦啼妆泪红阑干;⑷莫笑农家腊酒浑;⑸下者飘转沉塘坳;⑹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①被屏蔽(隔离)的生活,无法获得外部世界真实的讯息;②被控制的生活,始终生活在父亲的权威和控制之下(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在临近上下文中去找。抓住第2节和第6节关键句“我被隔离在世界之外”,“抵抗父亲对我的生活的控制和操纵”,可以看出“我的生活”是指身体的被屏蔽(隔离)和精神上的被控制和操纵。 13.① “我”想要通过写作审视(审查、打量)自己的生活(1分),希望用写作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②悲伤是因为“我”竟然长久地跟那些真实的声音相互隔绝(1分);幸福是因为“我”还能找到那些真实的声音,还能遇到世间的那些真相。(1分) 【解析】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这是一个重要考点。所谓重要语句,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一般可采用关键词解读法、手法解读法、情感解读法和主旨解读法等方法来作答。第①句重在解释“为生活命名”和“说出生活的存在”的含义,可从上下文搜集信息,根据第4节内容,可以抓住文中关键词“打量”、“审视”,关键句“只有这个形容词,有关对于梧桐树的表达才使得这种凝视具有了意义”,将相关词句替换,翻译原句即可。第②句重在探究“悲伤”和“幸福”两种情感分别产生的原因。根据文章第12节,13节,14节的内容,不难得出答案。 14.①将历史课本的描述与收音机里听到的消息对比(1分),强调收音机里听到的信息不同于以往接受的信息(2分);②承上启下(1分),解释说明上文“以往听到的声音”的具体内容(1分),并为下文议论和抒情作铺垫(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内容,有无特色,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中间段的作用一般包括:①承上启下,结构上过渡;②表达上对比或衬托;③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 15.答案一:侧重生存的艰难(观点1分):生存环境艰苦,挖矿和送粪让肉体备受折磨(1分)‚生存环境不轻松,父亲用他的愤怒和打压阻止和逼迫“我”(2分)ƒ生存环境封闭,“我”无法获知外界的信息,处于农村被世界屏蔽的状态。(2分) 答案二:侧重精神突围的艰难(观点1分):父亲用他的思维钳制我,希望“我”改变思想,选择娶妻生子的生活(1分)‚“我”热爱写作,想要了解世界,却不被理解和认同(2分)ƒ与父亲专制落后思想的斗争最终失败,又重新回到被屏蔽的状态,无论是“我”还是“父亲”,最终都未能跳出小农社会和乡土经济固有的思维模式。(2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着重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和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但答题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立足文本,尊重作者,二是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此类题目一般需要分层次或者分角度作答。答题时要先摆明观点,如选择“生存的艰难”应侧重从生活的处境中去寻找其具体表现,如选择“精神突围的艰难”应侧重对个人到社会精神层面的困境的表述。 16、答案:①首先指出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的现象;②其次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论述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③接着以陶渊明为例进一步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④最后提出中国年轻一代文学家应该更钟情于自己祖国的诗歌传统。(评分细则:①、②点各2分,③、④点各1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文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一、二两节,以海子、苇岸为例,指出当代中国诗人皈依西方诗人,拒绝祖国诗歌传统的现象;第二层为第三节,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论述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第三层为四、五、六三节,以陶渊明为例进一步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第四层为第七节,提出中国年轻一代文学家应该更钟情于自己祖国的诗歌传统。 17、答案:①当代中国诗人对于祖国诗歌传统缺乏深入了解;②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评,传统文化资源已几近枯竭;③西方文化强势输入。④传统文化某些负面因素让当代诗人反感。(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从第三节中“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根据此内容概括为答案中的②③。根据第一段中海子、苇岸的话推断出答案中的①④。 |